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1月1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宁夏:“母亲水窖让俺山里人变了样”

本报记者 马富春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1月16日   04 版)

    在宁夏南部,有个叫彭阳的县城,当地许多年过半百、目不识丁的农村老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却认得三个字——“中石油”。这是因为,在当地,“中石油”这三个字就刻在村民家中新建的一口口“母亲水窖”上,朴实的山里人明白这个道理——吃水不忘打井人。在他们心里,恩人的名字,就叫——“中石油”。

    曾经苦难的吃水记忆

    2012年,深秋的彭阳山区,层林尽染,漫山遍野一片金黄。在彭阳县孟塬乡小石沟村,山上的庄稼大多都已收完,勤快的人家已开始打碾,粮食陆续入仓了。  

    前两天刚做完农活,2012年山里雨水多,家里种的玉米和小麦都收成很好,丰收的粮食堆满了窑洞。古老的窑洞前,平整的水泥地院子里,没有一根杂草。79岁的老人陈秀英安详地坐在院子中间,静静地晒着晌午的太阳,看着儿媳妇王秀萍做家务。

    48岁的王秀萍来到这个院子已20多年。她种着30亩地,养育了4个儿女,照料着一大家人。

    早上,勤快的王秀萍把家里彻彻底底打扫了一遍,又搭梯子上到房顶,用新扎的扫把仔细地把瓦缝间的杂物清除了一遍。秋收期间,周围打场的人家多,屋顶落了不少杂物,王秀萍知道,再不彻底打扫屋顶,一下雨,水窖里储存的水就不干净了。

    “多亏了这水窖,在以前,哪能这样洗衣服。”王秀萍利索地从位于院子中央的水窖里打水。她说,以前吃水很困难,要翻山越岭,去山沟里担水,一个月才能洗一次衣服,有时候甚至几个月才能洗,大家身上的衣服都脏兮兮的。

    在长年干旱、雨水奇缺的彭阳山区,年降雨量仅有350~550毫米,而蒸发量却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此,由于流水切割及长期盲目垦殖,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当地群众的生存条件极差。在这块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上,地里庄垅的收成只能靠老天的眷顾,没雨水就意味着这一年的生活就此没有着落。在水源奇缺的山塬上居住的山民,有的人一辈子只洗过两次澡,一次是生,一次是死……

    “鸡叫半夜的时候就得起身,真是苦死了。”说起翻山越岭担水的事,在大山里过了一辈子的陈秀英感慨万千。

    小时候,陈秀英就担着两只木水桶,翻过山到沟底担水。沟里的水是积下的雨水,长时间不下雨,水就少了,为了能担到水,天旱的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陈秀英经常天不亮就出发了。从小石沟村翻过两道梁,再到阳山沟底,陈秀英每次担水,回来时已快到中午了。

    在彭阳农村,像王秀萍家这样,为了吃上水,费尽力气,翻山越岭从远方担水的情况比比皆是。

    彭阳县草庙乡草庙村75岁的老农民张登川还记得,小时候担水,“担子把肩膀磨得出了泡”。

    张登川说,自他记事起,村里人吃水都要到很远的沟里去,每次都浩浩荡荡的,每天早上,担水成了村里人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后来,村里人集资打了一口水井,山里缺水,井有13丈深,需要放很长的绳子,才能把水绞上来。每天早晚,村里老小都会出现在井边,争着打水,有些人家还把牲畜赶到井边来,打水饮牲口。

    彭阳县罗洼乡薛套村也是一个吃不上水的大山里的小村子,薛套村周边没有水源,多少年来,村民们为了吃水,都要到10公里外的李寨村去拉水。

    “一立方水五六块钱,租大桶每天10块钱,来回的车费50多块钱。”这些年,村民周凤明心里有一本账,每个月全家用水需要花掉二三百元,这还要节省着用。近年来,油价不断上涨,周凤明深有感受,自己家中吃水的花费也在不断增加。

    “农民吃水,不但费时,还花费大。”周凤明说道:没有水,就养不了牲畜,山里种田需要畜力,养大牲口用水就更多。如此一来,农民用水的花费成了家里的一笔重要的开支。

    吃水不忘挖井人

    “现在驴都不下沟了。”看着儿媳妇王秀萍一桶一桶从身边的水窖中取水,在大山里担了半辈子水的陈秀英很是感慨。

    几年前,中国石油给村里捐助修建了一批母亲水窖,陈秀英家受到资助,中国石油资助了1000元用来采购砌窖用的砖石、水泥,自家出劳力,在彭阳县妇联、水利等部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建成了一口50立方米大的水窖。为了解决水的来源,当地政府又资助每个建成水窖的家庭硬化院子。

    为了将雨水集存起来,修了母亲水窖的家庭一方面将院子里的水路直接接入窖中,同时,他们也在房檐上按上管道,将房顶上的雨水通过管道引入窖中。这样,每逢下雨,家中所有能积到的水就完全进入到母亲水窖中。

    自从家里有了水窖,王秀萍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担水了。这一切,陈秀英看在眼里,热在心里。“共产党对我们好着哩,要不我们还能坐在院子里就吃上水。”陈秀英由衷地说。

    “进去喝一口,进去喝一口。”记者来到张登川家的时候,老汉正和儿媳妇一起打场,聊到吃水的事,年迈的张登川很是兴奋。

    张登川告诉记者,为了吃水,村里人想尽了办法,但都没能彻底解决问题,直到中国石油捐助的母亲水窖建起来,将房前屋后的水储存起来,吃水才有了保障。

    彭阳县妇联主席韩淑兰介绍,从2007年开始,中国石油先后分两批给彭阳农村捐助母亲水窖2000口,金额达188万元,数千个家庭受益。

    有关研究表明,在严重缺水地区修建集雨水窖,是有效利用雨水资源解决缺水之忧最简便、最经济、最实用的办法,一口容量36立方米的水窖加上一个配套的硬化集雨场和简单的防腐处理就能解决一个3~5口人家庭一年的人、畜安全饮水,如果拥有两口水窖,他们就能发展一亩庭院经济作物,从而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母亲水窑汇聚大地之爱

    2007年以来,在全国妇联的领导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社会募捐活动,多方募集善款,设立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基金,号召全社会为缺水地区捐修混凝土构造的水窖。

    热心公益事业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了解到宁夏中南部缺水地区父老乡亲的饮水之痛,以“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为宗旨,全力践行社会责任的中国石油立即行动起来,在集团上下广泛开展“情系母亲水窖、助力新农村建设”大规模募捐活动。

    “捐出1000元,就可以建一口集雨水窖,解决一家人的饮水问题,撑起一个家庭的生存和希望!”一场浩大的募捐活动以雨后春笋之势,从北京中国石油集团总部向遍布各地的中国石油各企业展开,石油人以极大的热忱向饱受干旱之苦的同胞伸出了一双双无私而温暖的援手。

    中国石油下属的宁夏石化公司、宁夏销售公司以及长庆油田的职工大多来自宁夏及西北地区,他们深知家乡缺水之苦,在这场爱心接力中,员工们踊跃捐助,用行动表达对家乡的支持和对乡亲们的关爱。

    2007年以来,中国石油捐助的万眼“母亲水窖”中首批2000眼水窖落户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带着石油人的深情,当地第一批800口、第二批1200口“母亲水窖”相继建成,世世代代为了吃水吃尽苦头,喝不上干净水的大山里的农民从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这辈子从没吃过这么好的水,党的温暖我们记在心里了。”75岁的张登川发自肺腑地说。

    在彭阳山区农村,中国石油集团资助建设的“母亲水窖”每口容积50立方米,集雨便捷,水质清澈,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纯净水”。“母亲水窖”空间大、储水多,山里人再也不愁吃水了,还能用来浇菜地、养牲畜。

    “以前吃水都困难,更不用说还种菜。”王秀萍家的院子里,有一块地方腾出来种上了各种蔬菜,需要浇水的时候,她从窖中取水浇灌。如今,王秀萍一家人顿顿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

    陈秀英老人说,“有了中国石油的资助,母亲水窖让俺山里人变了样。”

分享到:
中国石油倾力“母亲水窖”:最难得一片真诚心
为了母亲的微笑 为了大地的丰收
宁夏:“母亲水窖让俺山里人变了样”
陕西:黄土旱塬引来幸福源
甘肃:会宁大山泉水叮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