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肯定会遭到嘲笑。要是你在网上搜索一下“记者采访被拒”,就会发现,“吃闭门羹”者不在少数。甚至时常会有记者被扣留、被殴打的事件发生,曾经居于强势地位的媒体,如今恐怕只能承认自己是“弱者”了。
前些日子,一场大火,让河南兰考一家民办收养所的7名孤儿和弃婴殒命。社会救助以及孤儿收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人民日报记者就此致电民政部,结果打了15通电话,被不同的司局处室来回“踢皮球”,仅得到一句“领导不在”的回复。
新华社记者也一样。中国游客在韩国失踪的消息传出后,记者向辽宁省旅游局提出采访要求,结果是一推二拖三不理,该局宣传处长说“这没什么可报的”。
看来,即便是中央主要媒体,也无奈于政府部门的“强势”,所谓的“舆论监督权”,在某些傲慢的官员面前,往往脆弱不堪。突发事件和负面新闻发生后,有关部门将记者拒之门外,或者强令封口,早就不是什么新闻。
有新闻同行说:不要怕批评政府,越是批评它们,它们就对你越客气。这话虽是义愤之语,却也反映出媒体与某些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方式。当然,这种批评绝不是故意刁难和要挟,更不是以批评之名,勒索、敲诈。进行舆论监督,是媒体天然的职责,只有尽职尽责,才会赢得尊重,获取尊严。
政府和媒体,其实并不存在“谁怕谁”的问题,两者的分工不同,职能各异,推动进步、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却一致。媒体进行监督,官方回应批评质疑,应是官媒互动的必要方式。而良好的互动,始于对话双方平等的地位,始于相互的理解与尊重。如果媒体只是权力的仆从,缺少独立人格,就不可能成为平等的对话者。官媒双方地位的不对等,自然会影响互动的效果,不管是彼此对立,还是一方压倒另一方,都不是社会乐见的结果。
媒体不是“无冕之王”,权力也并非无所不能。要是想当然地以为,自己说什么,民众就会信什么;媒体报道什么,受众就会接受什么,那只能是权力傲慢之下的无知。新媒体时代,不管是管理部门还是报社、电视台,没有谁能完全垄断新闻,屏蔽信息;任何的权威意见,都不可能一统天下。懂得了这些,就不会将媒体的批评质疑视为大不敬,将舆论监督看作是破坏安定团结;就不会要求媒体只能歌功颂德、大演“政绩秀”,就不会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干预媒体的正常工作。
说到底,“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媒体有自身的运作规律,新闻人也有自己的职业尊严。凡是有影响力的媒体,都有着自己的品质风骨,有对底线的坚守,对职责的敬畏。媒体的责任是要报道和追寻社会真相,是要给民意表达提供平台和渠道,是要履行监督权。支撑媒体公信力的,是事实和民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