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301医院赤峰临床部烧伤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烧伤科室,然而不少患者却不去一些大医院,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医。一个又一个原本有正式编制、在原单位有“铁饭碗”的大夫,辞职来到这里甘当“签约医生”。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烧伤科,先后推出十几项在全军有影响的医疗创新成果。近年来,他们还获得了“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十佳基层党组织”等殊荣。
就怕打个瞌睡,人没了
他整整21天没回家了。
直到7名重度烧伤患者病情平稳后,烧伤科主任王怀玉才松了口气。妻子和孩子看到他一脸憔悴,整个人又瘦了一圈,心疼得流泪。
去年8月的一天,烧伤科一下子送来7名因煤气爆炸重度烧伤的患者,王怀玉与科室医护人员立即投入抢救。
手术、补液、消炎……一系列抢救举措实施之后,王怀玉与科里其他5名医生开始排班,24小时不间断轮流监护病人。
“一分一秒都不能离开病人,就是打个瞌睡,都可能出事!”王怀玉常对烧伤科的同事说。烧伤科不同于别的科室,医生的任何失误,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哪怕是医生打个瞌睡,病人可能就没了。”王怀玉的话并非危言耸听。25年前,王怀玉刚毕业,在一家大医院实习。一名新来的医生值夜班时打了会儿瞌睡,一个重度烧伤的小女孩突然出现呼吸道梗阻,可医生没有及时发现,小女孩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小女孩那双水灵的眼睛,至今让王怀玉难以忘却。从那以后,他发誓,在自己身上绝不允许发生类似的事情。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王怀玉担任烧伤科主任12年,加了12 年的班。在烧伤科,加班已经成了惯例,目的只有一个,绝不能让病人出现任何差错。
烧伤科医生马亮,家离临床部只有几百米远,可他却总是忙得照顾不上家人,孩子快两岁了,见了他还认生。护士李静结婚第二天,就又回到科里参加值班。也正因为如此,十几年来,烧伤科先后抢救烧伤患者数以万计,却没有出现一次意外事故,没发生一次医疗纠纷。
想法多,办法才能多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临床部,竟然会向国际医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发起挑战。
1998年年初烧伤科刚成立,科里医护人员就遇到了难题:送来的重度烧伤患者在休克期经常会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的现象。看着患者亲人悲痛欲绝的模样,听着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刚刚担任科室主任的王怀玉内心痛苦不堪。他决心试着打开烧伤患者“休克期”就是“死亡期”的死结。
就在这时,烧伤科引进了一台悬浮床,不少患者躺在这个床上会感觉舒服一些。王怀玉没有放过这个细节,他按照悬浮床对室内湿度的要求,对屋内空气湿度进行调节。他发现,房间内一加湿,病人就感觉舒服多了。
“难道与空气湿度有关?”随后,王怀玉找到水利局、矿务局,调取全年的土样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赤峰地区全年降水量较少,属于严重缺水的干旱地区。
“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一定和水分有关。”经过与有关医学专家研究探讨,王怀玉对国际公认治疗烧伤病的“依文斯补液公式”提出质疑。随后,经过几千次临床实验,王怀玉和他的同行们总结创造出一种新的“补液公式”,经过100多名患者临床实践,证明非常有效。从此,“干旱地区烧伤休克补液法”问世了。这一方法的成功,使烧伤科重度烧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由过去40%左右,一下子提高到95%以上。
赤峰临床部烧伤科一下在业内出了名。如今,全国多家医院的烧伤科都在使用他们的这一创新成果。
没别的,就想让患者快点康复
“这点钱,您拿着买盒烟抽吧!”初冬的一天,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找到烧伤科马亮医生,泪流满面地恳求他:“求求你,一定要救活我的丈夫啊!”说着从口袋里掏出200元,硬塞在马亮手里。
马亮拗不过患者家属,就收下了那200元。送走这位大嫂,马亮从抽屉里拿出一张预交金凭证,和患者家属留下的200元一起,交到了财务室。
这种“特殊医疗费”在烧伤科已经实行了多年。把推辞不掉的红包悄悄送到医院收款处,为患者预交医药费,已成为这个科室医护人员的自觉行动。
在这里,医生们不但不收“红包”,还经常为患者送“红包”。一名叫李德斌的大学生,因大面积烧伤住进烧伤科,经过半个月的抢救,患者病情稳定了,可医药费也花去了七八万元。病人家境贫寒,因为住院又欠了一大笔外债,以至于最后连100多元的药费都付不起了。
科室的医护人员一商量,决定捐款为其治病。少的几百元,多的几千元……病人到了康复期最需要营养,王怀玉主任就让妻子熬鸡汤送来。护士李静回家熬了大骨头汤,端到李德斌面前。唐红护士学过营养学,还做出食谱,建议大家轮流送不会重样的营养餐。
“没别的,就想让患者快点康复!” 唐红笑着解释说。
医护人员的爱心换来的是患者的康复和感激,在烧伤科的一间办公室里,放着病人们送来的一面面锦旗,其中一面锦旗上写着9个烫金大字:无情的烈火有情的人。
张峰 姜玉坤 仲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