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行者而言,有这么一个说法,据说还是出自一位西方知名社会学家之口:要了解一地,只要站在十字路口,观察一下这里人们过马路的方式,即可大体判断当地的社会状况,或发展进程。在这样一个公共空间,人们的习惯、规则意识,甚至心态、行为表现乃至意识形态背景都会有较为直观的体现。
这一说法,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还有更为现实的版本,那就是,要看一个地方富不富,只要看看电线有没有埋在地下便可知道,因为地下走线不只体现在景观美学上,还要比在空中花更多的钱。当然,这版本是见物没见人。
还有一种说法,要了解一个地方普通人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换个文绉绉的说辞,就是说要解读那些让人着迷的当地人日常生活状态,或阐释那里的大众文化状况,只要到当地的菜市场走走,并且在那里的小饭馆吃顿带着腥味而又绝对新鲜可靠的饭菜,当然温上壶本地老酒感觉更好,即可迅速了解一切:饮食男女,芸芸众生,情态万状,各种交织的社会关系,更有口腹之欲都会意外遭逢。说不定在那肉案边还能捡个漏儿,廉价购得一些被人遗忘、满是灰尘的地方特色传统民间艺术品呢!
前者更多地基于对现代社会规则的观察,而后者则是对传统民间社会现实场景的体味。有人说,这两个地方到过以后,别的地方就可看可不看了。真的是这样吗?
在管理与规则越来越严苛的现代社会,指望在十字路口了解一地社会状况的幻想大多不靠谱儿。相似的规则之下,或者借用眼下那些时髦的表述方式,在普适的交通规则规制下,必然会规训出相似的路人及其行为。在这里,人们的状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而不是差异化。纵是在那些偏僻之地,熟悉了这些规则的人们,反而会更加小心翼翼地遵循这些说一不二,而又让人心生敬畏的规则。而大多数来自所谓文明程度较高社会的人,对此情形的想象却恰恰相反。
那些菜市场的情形如何呢?除了少量本地特产外,拜流通之便,市场上充斥的大多是从外地运过来的货物。那些千篇一律,大多又是价格低廉的工业化产品,五颜六色。穿梭其间的人们大多也会如自己一样稀松寻常,斤斤计较,甚至为了讨些小便宜而耍些小心眼,变些小花样。人们或热切,或无所事事,或直奔主题,而所有这一切与自己凡俗而又琐碎的日常生活到底会有多大差异呢?当唯一一位卖民间手工织品的老太太,告诉你说这唯一的坐垫是她起早摸黑花了三天编织出来的,你付几十块钱,拿到手里时还会于心不忍,深感剥夺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可第二天你再次路过时,地摊上堆有一沓一模一样的物件,而老太太还在用同一套话,向你——她已想不起来的老顾客,兜售自己这一夜之间赶出来的大批量产品时,或许这一刻,外来人才真正找到自己原先那些心仪已久的大众文化真相之一种吧!
当然,这两个地方的共同点是:人多——不失为观察公共空间内群体正常行为特征的好去处。这里出现的人没有其他社会剧场中统一的规制,令人疑惑的、加入诸多现代元素的所谓传统民俗表演,自然更没有权力等级中谄媚的容颜,总之,只不过是世俗社会中的寻常一幕罢了。只是这寻常一幕还可能隐藏着含混多元的另一面,而那一切,不在其间浸染过的外人,断难以体味。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十字路口与菜市场都不值得流连。他们跨越万水千山,来到这里,更需要的是那些超越凡俗的生活图景的意外之喜。这里缺乏戏剧性冲突,更没有期待中的故事出现,人们变动不居,甚至世俗乏味。不过,这态度,还当另议。
可纵是这样,有些话,还是如影随形,总会在不经意间从身后走到你面前。奥斯卡·王尔德曾说过:“世界之隐秘为可见之物,而非不可见之物。”目力所及之物,却隐秘难言,这并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视而不见”一语就可以敷衍应对的。这句话包含的神秘,甚至不可知因素,带给人的是持久的困惑,或挫折感。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纬度来说,都是如此。我来了,我看了,但我却无从把握眼前的这一切,一切都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所对应,但一切又似乎毫不相干。不管是各行其道的马路上,暧昧交织的菜市场,抑或白天或是黑夜,乃至你身处的时代,有哪位旅人不被这内心无以言表的深层疑惑所困呢?这是不是人们惯常所说的“现代性愁容”呢?
纵然我们辛苦奔波,用心体悟,试图对身处其间的年代有所了解,可我们到底能够知道多少呢?
晋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