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交流平台

应该期盼“圣人出,黄河清”吗

水西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1月21日   02 版)

    读罢方朝晖教授的《反腐败从正人心做起》(本版2012年12月31日刊发),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方教授所言“任何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依赖人来运行”的确不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但是由此引申到“‘正人心’是反腐最重要的突破口”则谬矣,至于“正人心”须“从最上层做起,层层向下,波及整个社会”的论断更弥漫着麻醉了中国几千年的圣人情结,一旦大行其道,贻害尤其深远。

    纵观历史,全社会层面的“人心正”从来只是理想中的桃花源,将“人心正”作为反腐的必要条件无异于缘木求鱼。

    痛感世风日下一直是传统士大夫们挥之不去的心结。董仲舒上书《举贤良对策》时45岁,汉武帝22岁,西汉王朝处于相对繁荣鼎盛的时期。即便如此,在董仲舒看来,社会风气已经从根子上坏了……社会只能像“朽木粪墙”一样,愈治而愈乱。

    从这一时刻前看100多年,有感叹“举世皆浊”的屈原;再往前看200多年,有感叹“礼崩乐坏”的孔子;而如果往后看,翻翻祖宗留下的浩渺史料,感叹“人心不古”的士人更如过江之鲫。

    东方文化强调人性本善,着眼于教化;西方文化强调人性本恶,着眼于制度建设。横看成岭侧成峰,不管你强调哪一面,人性的方方面面始终作为一个统一体客观存在。当我们讨论制度建设时,若以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的完美作为前提,那实际上已给制度建设宣判了无期徒刑。

    让我们把目光从遥不可及的“天下正”稍稍离开再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建立有效制度,首要的并非“正人心”,而是有约束力的信息公开制度的确立。

    现代政治中,信息公开是权力得以制约、进而制度得以落实的前提。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将权力从神坛上请下来,笼罩在阳光下,使民众审视制度运作成为可能,是开启人治转向法治的钥匙。

    中国传统文化是乐于造圣的文化,信息公开在传统政治生活中无丝毫立足之地,只是到了现代才开始登堂入室。孔子的教诲被传统政治文化奉为金科玉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臣子为皇帝讳,下级为上级讳,对老百姓则不可使知之,信息止于宫闱,民众监督逊于纸上谈兵,权力则如无缰之马,腐败自然应运而生。

    “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制度,有时难于登天”的原因,往往在于制度建设基础不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突破制度建设有效性的关键,首先不是推进自上而下的“正人心”运动,而是将制度建设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就是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建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沉甸甸的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将美好社会的理想托付于为人君者的正心是多么易碎。法治之优于人治,在于给我们以“正心”不在时的希望,就算不是一扇门,那小小窗口透进来的阳光亦足以令人鼓舞。

    打破“为尊者讳”的思想禁锢,切实推进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建设,使老百姓有机会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进而将权力请下神坛,实现“牧民”到“为民”的转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建立制度、走向民主与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章:

    反腐败从正人心做起

水西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1月21日 02 版

政府经营土地制度亟须改革
“正人心”和“正制度”皆为反腐大计
应该期盼“圣人出,黄河清”吗
中国电影的“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