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圳一家普通的民营医院测算,一个月仅水电费一项,就要比公立医院多支出55万元到75万多元,本来就在夹缝中生存的民营医院,压力太大了!”今年深圳两会期间,深圳政协委员李金圆提出调整水电费征收标准的提案,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关注。
李金圆本身也是深圳某大型民营医疗集团的掌门人。多年来一直关注卫生领域话题,还为此专门开了一个博客,点击率颇高。
有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深圳共有民营医院70家,占全市医院总数的一半以上,民营医院数量上已经超过公立医院,成为中国国内民营医疗开放程度最高、服务份额最大的城市。
但是,同时出现的另一组数字也不容乐观。深圳民营医院床位数只占总量21.7%,医务人员数只占30.5%,完成的诊疗量仅占21.5%,出院病人数仅占16.8%。
民营医院,一方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一方面又存在诊疗量、从业人员和床位数短缺的问题,看似矛盾的两个存在,却暗示着这样一个市场规则:公立医院满足不了群众的看病需求,但作为竞争的另一方,本应发挥鲶鱼效应的民营医院,也因为种种原因还补充不了公立医院的遗缺。
用地、税费之“痛”
在业界看来,即使在民营医院发展环境较好的深圳,当地民营医院的境遇也并不乐观。几家优质的民营医院集中在原特区内,大部分民营医院都在关外,服务对象以劳务工为主。
即使是中山泌尿外科医院这样的优质医院,也同样面临发展困境。该院是深圳第一家公立改民办的医院,有名校名医背景,人才队伍相对比较稳定。2009年迁至中心区福田区福强路后,虽然规模扩大了2倍,地段也属核心,但发展一直受限于土地使用。
优质医院尚且如此,关外的民营医院就更难发展。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医院时,发现问题更为严峻。龙城医院是在旧厂房、旧民房的基础上改建的,缺乏规划、结构不合理,但如果要购买土地投资新建医院,投资太大。
该院院长王玉林介绍说,“龙城医院本来计划新增儿童康复科和职业康复科两个科室,同时建成有800张床位的现代化三甲康复医院,整个计划的实施需要投入17亿元。其中仅土地投入一项就占很大一部分。这是由于按政策规定,民营医院的用地性质按照商业用地投资来定性”。
除了用地难问题之外,税收重也是民营医院的心头之痛。深圳阳光医院副总裁陈浩说,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一开始就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公立医院有政府的补贴,民营医院不仅少有财政支持,还要上缴25%的所得税,就更不用说,还得自己租赁房屋,购置医疗设备。”
也就是说,公立医院用地、基建、固定资产通常都由财政买单,还享受各种名目的补贴,但民营医院从土地到基建基本都是自筹。另外,非公医疗机构的发票是商业用发票,而公立医院用的是医疗专用发票,这也造成部分患者因为无法报销而不能在非公医疗系统就医。
事实上,民营医疗机构仍在喊痛的这25%的税费,已经是2010年之后免除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等税费后的企业所得税。
和公立医院不同的是,民营医院的水电费是按照一般性服务企业标准收取。李金圆算过一笔账,一家民营医院,一个月正常的水电费比公立医院多出50多万元到70多万元不等。民营医院作为公益性机构的扶助如何体现?
最大的瓶颈是人才
深圳民营医院联合党委曾经对深圳民营医院做过一项调研,发现民营医院有“十难”: 建房用地难、医疗管理人员培训难、人才引进难、融资贷款难、偿付欠费难、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难、开办社康中心难、药品零差价销售补贴难、大型设备购置难、开具生育证明难。
而在这十难中,人才缺乏是最大的难题,也是限制民营医院发展的最大瓶颈。龙城医院院长王玉林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招人难,招有水平的医生更难,招有水平的中青年医生更难。很多民营医院只能招到已退休的老医生和刚毕业的学生。而等到民营医院把医学院毕业生培养起来之后,他们又大多会流失到公立医院里面去”。
实际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在2010年,广东省就在国内率先颁布了《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试行管理办法》,规定具有副高级医学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任职资格、并在该技术职务上连续工作两年以上的医生可在省内选择三个执业地点。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该办法实行一年多以后,深圳全市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仅有一人。即使是这一名人员,也在执业半年后返回了原单位。
2010年10月,原市儿童医院院长李成荣因年龄问题卸任院长一职,转任市儿童医院顾问。随后,李成荣提出了多点执业申请,并在市卫生人口计生委通过备案,兼任远东妇儿科医院院长,成为深圳市申请医师多点执业的第一人。但是,之后不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下半年就回原单位工作。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即使是名医,申请到别的医院执业后,病人由于受到传统惯性思维的影响,第一意愿还是首选公立医院看病,导致名医反受冷落。“没有真正落实多点执业政策,更不能在社会形成气候,病人的信任感就不会存在,多点执业就落不到实处。
事实上,受制于医师多点执业要“经第一执业地点同意”和“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与新增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已签订医师执业的相关协议”等条款的规定,这个政策很难在大范围内得到真正实施。
多点执业既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患者就近看病,受到患者的欢迎的同时,也受到医生赞成。“以往医生只能在一家医院注册执业,医生成了医院的‘固定资产’,医生的流动受到限制。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后,医生的选择增多了”。
但实际上,医生真正能够付诸实施的却很少。“一方面在本院的工作已经非常忙,抽不出更多的精力去其他医疗机构坐诊,另一方面院长肯定也不希望自己的医生去其他地方执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儿科医生说。
“自己医院的患者都看不完,哪有精力跑去外面坐诊?”深圳市人民医院刘副院长也曾表示:“如何解决医师多点执业与第一执业点的关系?医生多点执业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对于公立医院的管理层来说是个挑战。”
一定意义上说,解决了人才问题,就能解决民营医院现在面临的社会信任问题,但是“人才难进、人才难留等问题是现实存在,还将继续存在,因为目前基本无解”,一位医院院长对记者如是说。
民营资本如何进入医院
2012年9月,温州获得国务院医改办批准开展社会资本办医试点,成为医疗市场开放民间投资首个“吃螃蟹”的城市。当年10月中旬,已有10多家民资、外资企业与温州市政府及卫生部门签订16个社会办医意向书和协议书,涉及用地563亩,签约金额达55亿元。
就在温州获准社会办医试点一个月后的10月25日,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委举办了2012年深圳市民营医院发展论坛,这也是深圳卫生管理部门首次举办研究民营医院发展的论坛。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政府部门释放出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民营医院、解决看病难的信号。
深圳市卫人委医政处处长廖庆伟在会上表示,深圳正在制定一揽子鼓励政策,扶持、引导民营资本来参与医疗服务。比如在土地方面,政府将规划一些特定医疗卫生用地,限定用途招标、限定价格,在考虑需要完成医院的职能等因素基础上对民营医院用地给予倾斜。对于民营医院提出的税负过重问题,政府会通过奖励和补贴方式进行扶持。
除了政策扶持之外,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也现场介绍了破解民营医院人力资源困境的思考——PPP模式,即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签订合同,由民营医院出资向公立医院购买人力资源,政府负责对各医院的监管。
英国政府从1992年开始利用该模式建设和运营医院,目前已经颇具规模。在我国,广东汕头的潮南民生医院也尝试了PPP模式,并初见成效。
据介绍,潮南区政府虽然没有足够的财力,但可以在政策框架内根据需要制定相应政策;民营医院没有足够的人才资源,但资金充裕、灵活性强;再加上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雄厚技术力量、管理模式和丰富经验,已经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上与现有公共服务形成良性竞争态势。
廖庆伟说,PPP模式既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又能合理解决社会公平和效率问题,同时扩宽了民营资本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资途径。“未来在深圳新增的六家三甲医院中,也不排除会选择一些医院采取PPP的模式运营管理”。
本报记者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