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1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在英国公众可以起诉环保部门不作为

本报记者 向楠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1月22日   07 版)

    胡如意,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浙江竟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近日,我国不少城市出现了罕见的连续雾霾天气,引发公众对空气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据了解,英国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也曾出现“雾霾之痛”,但现在已治理成功。许多人认为,英国成功治理雾霾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浙江竟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如意。他在英国工作、学习达7年之久,对中、英两国环保领域的相关问题有着深入了解。

    中国青年报: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连续5天烟雾弥漫,据官方统计,丧生者达5000多人,大雾过去后的两个月内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此次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编者注)震惊世界。如今英国人还记得这次事件吗?

    胡如意:可能是因为和当时相比,现在的英国空气质量有了质的飞跃,生活中已经很少有英国人会提起这次事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事件给英国带来了巨大改变,1956年就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案》,对家庭燃煤取暖、燃煤火电厂等污染源进行了严格限制,使空气质量好转。

    如今,英国在环境保护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的GDP总量增长了近50%,能耗却基本持平,环境污染事件很少发生,环境质量越来越好。

    中国青年报:英国人对他们国家的空气质量满意吗?

    胡如意:应该比较满意。拿自来水来说,英国的生活用自来水都是直饮水,但用于调节水的口感的活炭包依然很畅销,可见英国人很注重生活质量。相比之下,他们却很少会买空气净化设备,这也反映出他们对空气质量的满意程度。

    中国青年报:我国近年来越来越密集的雾霾天气,与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雾霾有哪些不同?

    胡如意:英国当年雾霾的罪魁祸首有两个,一个是家庭取暖燃煤,另一个是大型的燃煤热电厂。相比之下,导致我国现在雾霾的因素则比较多,汽车排放尾气、工业废气、建筑扬尘,以及燃煤集中供暖中没有经过脱硫、脱尘处理的废气等。

    我认为,更深层次的区别在于对待污染事故的态度上。在英国,一旦发生严重污染事故,大家首先会想到,政府是不是在根治污染上没有尽到责任。在我国,大家一遇到污染事故,没有充分反思污染根源,很快就将焦点转移到技术层面上,去找有没有先进技术能很快治理污染。

    在污染源头没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很多技术上的努力都会事倍功半。就拿我们许多城市的河道治理来说吧,政府很少会彻底反思污染源头在哪、怎么堵住源头,只是一味投入很多钱,寻找最先进的治理技术,当时是比较有效,可是几年后,河道又成了老样子。这就提示我们,在污染面前,不能只吃药,不开刀切肿瘤,这样污染只会越来越重。

    中国青年报:英国在治理空气污染问题上,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胡如意:首先是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与有效的执行。在英国,污染环境的违法成本很高,会视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处以罚款,并且没有设最高限度,违法者还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如果公众对环保部门的工作不满意,或者认为造成污染事故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环保部门不作为,他们可以起诉环保部门。 

    其次,在治理污染问题上,英国更倾向于“谁污染谁付费”,而非“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即制造污染的企业来付费,由政府选定有资质、有能力的专业环保公司治理污染。这些专业的环保公司要对污染治理效果负责,并接受政府监管。这样一来,就充分利用了市场的力量,形成了排污企业、政府与专业环保企业的良性互动。我国环保部在2012年11月发布了《环保服务业试点工作方案》,对这一污染治理模式给予了认可和初步规定。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对我国环境治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分享到:
95.7%公众期待公车采购国产化出台强制规定
91.4%的人感觉上周空气污染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超六成受访者直言身边不少人“过劳肥”
在英国公众可以起诉环保部门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