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见到了乌苏拉,我的好朋友兼同学。她是一名心理医生,我发现和她聊聊人的心理问题,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们两个都有孩子,所以我们有时也会谈起有关他们的欢乐和担心。“我儿子一直是个可爱的孩子,直到他16岁,”她对我说,“当他到了16岁,好像突然变了个人。”
什么导致了这一变化,有个简单的解释:他进入了青春期。由于生理上发生的诸多变化,所有的感官似乎都有些混乱了。生命中没有哪个时期像青春期一样,给人带来如此大的变化。
也许你会好奇,是否你的父母也曾经历过这样一个躁动的时期,否则他们怎么会不理解你的感受?难道他们没意识到,这个时期正是该放手给孩子更多个人自由、让他们“拓宽边界”的时候?
一些父母会惊讶,他们的宝贝女儿或者儿子怎会如此突然地变成另一个人。和我朋友乌苏拉几十年前那不确定的无助感一样,也正如我在我女儿十几岁时所做的一样,大部分父母都有着相似的反应——他们焦虑、担心。
父母们都明白,在这个时期,理性思考往往被推到一个很弱的地位,情感占了上风,主导着决定。这时,出事的危险在上升。想证明自己勇敢,反而可能导致危险的增加和过于大胆。一些年轻人变得忧伤和郁闷。应接不暇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变化,可能使他们自我孤立起来,切断自己与所处环境的联系,尤其是来自家庭的温情。另一些人会觉得:解放的时候到了。这个过程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英语单词“emancipation”(解放)源于拉丁语emancipare。在古罗马帝国,它意为释放奴隶,或让一个成年孩子开始自己管理自己,从管教他们的父亲手中获得自主决定的自由。
青少年想要被当作成年人一样对待,于是会挑战其他人的意见和行为,包括父母的。然而,扎实的判断能力又往往滞后于想要显示独立的意愿。在自由和责任之间,往往出现差异。父母想让孩子在身体和感情上免受伤害,但却往往起反作用,这便导致了青春期少年强烈的反叛。
按照神经生物学教授、德国埃朗根青年心理健康研究所主任拉尔夫·达沃尔斯所说,“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医学博士或工程师,并从幼儿时期就让孩子去学英语和各类早教,这往往适得其反。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们自己走向独立,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德国明斯特大学、梅因茨大学及莱比锡大学在2011年进行了一个1.5万人参加的调研,结果显示,人的品质需要时间来慢慢培养。只有到了30岁,情绪稳定性、社交能力、性格开放度、相容性以及观念,才会日渐成熟起来。因此在青春期,父母和孩子只能相互慢慢磨合,父母太“较劲儿”其实是事倍功半的。
那该做些什么?宽容当然能给双方以帮助。父母们应该承认,他们年轻时的环境很少能与孩子们现在所处的环境相比。当时正确的做法,现在可能被看作是奇怪的。现在孩子们面对的挑战可能变化了,但却一点不比父母当年面临的挑战轻松。即使出发点再好,也没有孩子会在缺乏实际经验的情况下成熟起来,而那些最痛苦的经历,经常最具指导意义。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其实也知道,父母总是想做那些对孩子而言最好的事。乌苏拉的儿子,当年即使处在躁动和固执己见的青春期,仍会试图安抚自己的妈妈说:“现在一切并不顺畅轻松,不过我向你保证,我30岁时一切会变得顺畅许多。”
他后来信守了这个承诺,成了一名心理治疗师。(陈星译)
(作者欢迎中国读者通过邮箱doris@naisbitt.com和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