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中国一流的“985”高校——中山大学的老校长,黄达人教授能在退休之后躬身走进高职,了解高职院校现状,从中有所启发和感叹,为高职院校鼓与呼,并发出“我们向高职院校学什么”的追问,这打破了高职人“自说自话”而很难得到社会响应和认可的尴尬局面,确实令高职教育界振奋,备受鼓舞。(详见1月21日《中国青年报》)
然而,受到如此赞誉,高职人就可沾沾自喜了?甚至忘乎所以了?且慢!要知道,黄教授所访问的高职院校颇为特别,都是当地最好的高职院校,或有以偏概全之嫌,不一定可以代表全国1300多所高职院校。另外,一位善于学习和发现的中大老校长,到任何地方都会有所感慨,发现人家的长处,此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互学习,理所当然。因此,作为高职人,应理性看待黄教授的这番“鼓励”,切勿盲目乐观。
综观我国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是由原来中职学校升格而来,还有一部分是由各种类型的办学机构合并转制而来,极少部分是新建而成。这一历史背景造成这样的客观现实: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积淀少,办学基础薄弱、资源匮乏,教育主管部门和整个社会的认可度不高、生源不好,都表明高职教育的历史“出身”并不是很好。
站在高职看高职,其实目前面临的问题不少,用教育部高教司原副司长朱传礼的话来说:目前高职教育界有些浮躁,口号多,模式新,很好听,很光鲜,但没有多少实质性内容,甚至经不起推敲。他认为,高职教育应当回归教育本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的高职,形式上已经百花齐放,内涵上却亟待加强。在生源大战狼烟四起之时,高职院校应继续沉下来、静下来、实事求是,做细做实,把自身练好练硬。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刘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