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尚北、史斌、李丹三人近日在第五届“广联达杯”全国高等院校工程算量大赛上,获得了专科组冠军。他们在比赛时发现,题目跟平时上课练习、在学校里“技能大比武”的内容都一样,只不过是换了一张图纸罢了。冠军的获得得益于学院实行的“零距离上岗”培养造价师模式。
该学院2007年就开设了“工程造价电算化”课,这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型课程,运用算量软件对工程进行预算,是造价师在工作中最实用的技能。而当时,其他高职院校大多还没有开设相关科目。
指导老师黄丽华说,电算化课程3年都是全实践的内容。在整个工程造价专业中,也有一半的课程是实践课。学校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师师傅化,学生工人化”,上课就是拿一张图纸,从土方到屋面,手把手地教这一点怎么算,那一点怎么算。“所有的知识点都用图纸来贯穿,这样,学生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出去工作,遇到的问题,也就是换一张图纸的问题。学生的理论知识可能不如本科生那么扎实、全面,但动手能力肯定比他们要强。”黄丽华说。
在该学院,还有一个造价工作室,直接对外承接工程项目,这个工作室也成为学生实战演练的平台。在工作室里,老师带着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算量,先让学生算,老师再算,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差距。赛前,他们已经拿十几套实际的工程练过手了。一家业内著名的造价咨询公司在前两年都招聘了学校在算量比赛中的获奖学生,今年,这家公司在比赛前就向学校发来了“预订”获奖学生的请求。
“工程造价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但企业喜欢能够‘零距离上岗’的学生,而大多数高校对应用技能的培养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秘书长徐家华说。
但工程造价专业市场缺口大、待遇高,是就业市场上绝对的热门专业。根据麦可思研究院于2012年7月发布的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排名,工程造价专业名列第三,就业率达到98.8%。而从就业市场的反馈看,最缺的就是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厦门理工学院副院长朱文章认为,在造价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应还鼓励学生用实物的制作、发明创造的项目来代替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本报记者 陈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