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党这两天的热议话题是“分手形式的重要性”。早前有小姑娘上网哭诉男友玩人间蒸发,电话不接短信不回。“想分手就说一句啊!”此言一出,就有很多感同身受者纷纷跳出来发言——
嗯,我说的是那些用类似形式玩分手的人。他们说,哎哟,这不明摆着是分手了嘛,不说还不是怕伤害你。他们又说,一切尽在不言中,你还死缠烂打作甚啊。
一场混乱口水战。有旁观者总结说,大戏一落幕,男生便作鸟兽散,更有甚者早想好下一出戏是什么;女生就偏偏要等到主持人出来报幕,一定要听到“到此结束,再会”才算罢休。感同身受者纷纷笑, 就是就是,离场就好了嘛,形式有那么重要吗?
以性别论分手形式,太一刀切。不过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是,分手形式有那么重要吗?
重要,非常重要。八卦党异口同声地说,“分手”这个词,就连后边跟着的标点符号都特别重要。
“分手。”干脆利落。
“分手!”毋庸置疑。
“分手?”迟疑不定。
“分手……”模糊不清。
既然决定了要分手,为什么不快刀斩乱麻,了结一切?
有人回答说,都决定分手了,那说不说能有多大区别呢?多说一句有那么重要吗?
哎哟,区别可大了呢。喜剧片演到花好月圆,谁都知道是大结局了。悬念片就要等到“剧终”二字,观众再不舍也知道得离场了。偏偏语焉不详的,让人误以为是开放式结局,费心猜想,费力挽回,明摆着浪费别人的生命啊。
再则,说一句“对不起,分手吧”会死啊。
好吧,又有人换了个道貌岸然的解释——“怕伤害”、“不忍心”。他们解释自己的用心良苦:直说多残酷啊,怕对方接受不了,所以就用实际行动默默传达。
拜托,如果直说是一种伤害,那分手本身岂不是更大的伤害?多重的刀都忍心下了,这会儿又何必摆出一副仁者慈悲的模样,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状?
其实不过是为了躲避愧疚感和责任感吧。他们最希望的分手,应该形式如下:“分手?”“耶,走好不送!”于是双方拍拍屁股走人。
可偏偏人世间大部分的分手戏码,都是一方决绝一方不舍。所以他们退而求其次,用不闻不问不答不应的冷暴力来宣布告终。最理想的结局是对方受不了了,主动“分手”,然后他们就可以嘴上叹声“唉”,心里大喊“乌拉”,快跑着离开。再不济,也能造成事实分手局面,以后面对质疑,还可以从“伤害者”迅速变身为“受害者”,作出惊愕又无辜的表情:不是早分了吗?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有个桥段。斯琴高娃被周润发骗走了“棺材本儿”,怒喊“滚滚滚”。周润发守了一夜,待人醒来,道:你保重,我滚了。唉,现实里很多人还没个骗子有担当,他们把“怕伤害”挂在嘴上,但其实最怕伤害的,是自己。
最后用科学严谨的数据来证明我的论点吧。2012年,英国的一项民调就分手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无论男女,都更愿意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说分手——虽然男性比女性少。电话告别是次选,用电邮和短信等电子方式说分手也渐渐兴起。最少的是“通过朋友”,仅占4%。
你看,得是怎样的奇葩,才会选择遁形、沉默等冷暴力的分手方式啊。
记住,致谢幕词是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