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日本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并接下他转交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亲笔信。(新华社1月25日电)
原则问题我们绝不会退让,但处理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有理,有利,有节”一向是我们处理外交争端的原则。所以,不管安倍晋三的葫芦里要卖什么药,我们亦可听其言并观其行,姑且看看他的一封信捎来了什么,有没有诚意,是不是耍花招,都可立此存照。接下安倍的信,不会有多少实质损失。
与此同时,美国学者傅高义也表示中日应该恢复交流。83岁的傅高义对中国问题的观察和写作持续了近50年,对中国始终保持着友好和善意。他说,本来日本的右派没有那么强的,但是中国批评得这么厉害,右派就变得更强了。(《新京报》1月26日)
对日本右翼我们当保持高度警惕,但不管傅高义说的有无道理,我们也不妨一听,作为参考。不仅是中日关系,其他问题上,对外界的建议我们都可多一点倾听。兼听则明,多听不同的声音,为认识与判断决策提供参考,不会有害处。
近年来,中国发展很快,民族自豪感也大增,我们以世界谛听中国前行的脚步声为荣,比较注意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对于提升软实力,塑造大国形象而言,向世界发声是必须的,同时,仍可继续保持倾听。当前,国内各种利益交织、矛盾多发、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对内多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与诉求,对外多倾听世界各方的看法与建议,以使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不会有错。
《参考消息》几十年来一直有个栏目,叫作“问题与建议”,长期选登国际人士对中国发展的一些看法,给国人打开了一个窗口。不管外国人的观察与感受准不准确,至少提供了一个视角,有些也不乏先见之明与真知灼见。比如对环境污染问题、道德滑坡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我们都可以资借鉴。
学会对外倾听,不仅让我们看到自身的问题,也能看到自身的经验,增强自信。比如,傅高义认为,中国做了很多不错的事情,也应从自己的体制出发,学习那些适合需要的经验,因为适合的才是好的,才可以运用。比如,征地上,中国征的太快,没有合适的制度,影响补偿,美国又征的太慢,影响建设,因为美国律师太多了,为了自身赚钱,费的时间也太多了。美国没有高铁,就是缺憾。他认为中国的做法也给了他们一些鼓励。
傅高义的话对我们不无启示,面对国内多元化的社会与国际多极化的世界,倾听有助于我们深化认识,坚定方向。
眼下各地相继召开的“两会”,就是一个意见汇集的平台。不仅代表委员各抒己见,网络上也有各种意见、建议和声音。不管这些意见讨不讨人喜欢,宏大还是琐细,不妨先听听,看看所言有没有道理。而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的意见,对我们明辨方向,拓宽视野,打开思路,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