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凤的新浪微博粉丝有71万。作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如今对微博产生浓厚兴趣的她,几乎每天都会发布或者转发、评论几条微博。她认为微博提供了一种“去权威化”、“去层级化”的交流方式。
现在,陈昌凤高兴地看到,微博、微信这些新兴的平等化、平民化的媒介,正在赢得官方认同。在已经闭幕或正在召开的各地两会上,“微”媒体成为各地代表委员首选的表达渠道,也成为他们获取民意的有效通道,“政治和民众的距离正在拉近”。
作为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前几天发布的上百条微博中,95%以上与正在进行的上海两会有关,上海民众从微博上获取了不断滚动更新的关于代表委员提案议案、政府工作报告等众多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信息。
“韩正代表参加松江代表团审议时说,住房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严格落实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措施,防止房价反弹,必须长期坚持……”针对这条微博的300多条评论中,网友们都竖起大拇指、拍手称快,及时的信息令他们感到自己与两会、与政治关系如此紧密。
截至1月31日,全国31个省份均已召开了地方两会,所有两会的开幕式都进行了微博直播,所有两会都进行了专门的微信推介,向民众推送文字、图片、音频。
“原本,民众谈到政治,或者谈起两会等政治活动时,大多并没有很直观的感受。”陈昌凤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普通老百姓了解到的两会信息,都是经过专业人士(例如媒体记者)筛选过的,是专业人士认为值得关注、呈现的内容,这种传播十分有限,“很多老百姓自己想获取的信息,有可能被遗忘了”。
传统传播手段中,民众与政治中间总是隔了几层:政府—代表委员—媒体……微博和微信平台的广泛使用,彻底将这些“层级”去除,实现对等的“平面化交流”。
“两会微问答”、“微信会客厅”、“两会微访谈”,各种全新的平面交流,在各地两会上大受欢迎。“电动车哪里可充电?”“3D打印前景如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有多大?”……针对各行各业的微提问,成为此次地方两会摆在代表委员面前的一道道考题,他们的回答,将被视为是否关注民意、是否合格履职的重要衡量标准。
“这就不是他们能随便糊弄过去的了。”一名微博网友认为,“只有大家提的问题,代表回答好了,才有资格代表大家。”
民众从被动的政治信息接受者,变身为政治活动参与者,他们得以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最终甚至可能影响政治、影响政策制定。“微博已经成为政府获取民间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它使政府和群众获得了一种良性沟通的可能性。”陈昌凤说。
尤其是在各地两会中备受关注的年轻代表委员,因为对微博等新鲜事物的频繁接触,他们更擅长从“微”媒体上获取民意。今年上海两会上年龄最小的人大代表孙晓雷,通过“上海学联”官方微博征集民意。这位“90后”人大代表在微博上发现,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特别严峻,当他看到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要新增大量就业岗位时,“心情特别激动”。围绕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他将开展一系列调研。
传统意义上扮演两会与民众之间“桥梁”角色的传统媒体,也在两会报道中大规模使用“微”平台,它们已经意识到,旧的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我给两会写微信”、“微博两会直通车”,传统媒体期望,通过这种平面化的交流架起一座更加透明的“桥梁”,让民众与官方在新平台上,实现有效交流。
“微”媒体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逐渐成为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通道,这一点许多地方的党政机关已经意识到。尤为可喜的是,上海、山东、陕西已率先将“政务微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陕西省代省长娄勤俭代表陕西省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时说:“要继续坚持网民留言办理、公民代表走进省政府和大学生见习制度,进一步办好政务微博,不断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
传播在突破,政治理念也在突破,这两种突破在“微”媒体上的结合,被网友“ah阿点”视为预示着一个官民相近、平面交流时代的到来。
本报北京1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