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2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随意翻读

以光线绘图
用画面写作

王童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2月05日   10 版)

    摄影是生活的艺术。于我而言,把摄影真正当成艺术来对待,是从“数码时代”开始的。这应感谢科学技术的进步——将繁复的胶片洗印过程简化为“电脑一键通”,即刻呈现眼前。

    当今生活恐怕没有一个人会离开电脑,照片也从这个小小的科技视窗奇妙而轻而易举地进入了大众视线。我曾出版过一本名为《视窗你我他》的书,其中即阐释了科技·视觉·人物三者之间的万千变化之瞬间关系的感受。

    美国著名摄影师拉兹洛·莫赫里·纳吉曾说,“在20世纪,一个人不懂摄影机等于不识字,也是文盲。”纳吉也许没有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数码时代飞速到来,其带来的图片爆炸已让人目不暇接。面对这样的“画面主导大众生活”的时代,尽管许多固执的摄影师为保证其摄影作品质量,仍不放弃胶片摄影,但单反相机的时代毕竟已在日新月异中到来了。

    这一技术革新带来了许多生活的改变。比如,今天,有许多摄影迷活跃在风光无限的景色中,活跃在摄影博客与微博中。也正因这一技术革新的开拓与普及,人们的摄影理念、美学观念也相应改变。《中国摄影家》杂志曾发表过我的一些照片。摄影家杨大洲的点评让我心悦诚服——其实,摄影本身就是绘画。摄影从希腊语引伸过来就是“以光线绘图”。但如果说,摄影比写作与绘画本身都难,我是不能赞同的。因后两者毕竟还需要映雪读书、饮冰茹檗的磨练。摄影再难,也只是按快门的那一瞬间。更何况,今天的数码相机之功能越来越全面,晨昏日月等的光线比都已设定。关键是,在这镜头后面,你有怎样的灵感、怎样的绘画感觉、怎样的文化修养。

    当今的一些摄影迷,很关注高档摄影器材的更新。虽然它们我也具备,但实际上,我的一幅照片《异化的人》曾被佳能公司选中,参加第2届中日友好写真展并收入相关影册,正是用佳能400D18-55的“狗头”拍出的。其他一些刊发于报章上的摄影作品,也大多是用普通相机拍的——今天的摄影器材怎么说也比卡许·洛蒂的时代强好多倍吧!摄影家李卫认为,摄影除了技术功力外,还要有不辞辛苦的一股劲头。摄影评论家李德林与李红霞也慧眼识金,在评价当代摄影作品时,常常取长补短地点出作品的精彩之处。

    我曾在大雾弥漫的天姥山上,冒雨登上鲜有人涉足的山峰;也曾在新疆以及长白山天池,在自然而然中去搜寻出神入化的气韵;在丽江、在香格里拉,我本能地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我的摄影集《天上的中轴线》近期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入了我的摄影作品的同时,也收入了我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我之所以把该书称为“用镜头写作”,皆因我一直以来,始终试图用光感世界来呈现文学与音乐的境界。我想“用镜头写作”,但有时真苦于找到好的角度,难于赶上好的天色。光线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幻,太阳每一天也都是新的。

分享到:
《囚徒的长征》:历史重压下的不屈灵魂
顾维钧:第一次向西方列强说“不”
人类灵魂的实验室
《老三》:写狗最终是写人
见见双亲 听听乡音
以光线绘图
用画面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