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记者,对于中国的山寨建筑现象,提出以下疑问并试图解答:
□为什么中国在自己的城市里,建造的不是政治领袖的雕塑,也不是后现代的雕塑,而是一个遥远国度的地标,甚至是大洋之外的小村子?
□为什么在一个拥有悠久建筑传统的国家,人们会花好几亿搞出山寨版的“凡尔赛宫”或者“意大利小楼”?
□中国仿造了纽约的曼哈顿,仿造了英国的伦敦,但是为什么没有仿造一个波兰的城市呢?
在颇具欧洲中世纪风格的街巷,尽头矗立哥特式教堂,路旁摆着四四方方的红色电话亭,上面用英文写着标示“Telephone(电话)”。一个穿着红色英国皇家卫队制服的男人在街边走来走去。
如果不是他回头打哈欠那一刻露出的黄皮肤、黑眼睛,美国人碧昂卡·博斯克还真以为自己正在伦敦街头溜达。事实上,那个打扮得像模像样的“卫兵”是这个名叫“泰晤士小镇”的房地产项目的保安。2009年,当博斯克坐上出租车从上海市中心一路开往此地,这个美国姑娘惊讶得差点大叫起来:“才一个小时的路程,好像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一样!”
这位来中国留学的美国人后来发现,并不只有上海才有这样的异域景象。杭州立起了大约矮了三分之二的“埃菲尔铁塔”,苏州搭起了一座多了两座塔楼的“英国伦敦桥”,还有美国白宫,从安徽小城阜阳到沿海特区深圳,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这座本该出现在大洋彼岸的白色建筑。
这些山寨建筑引起了博斯克的关注。这位美国《赫芬顿邮报》的记者,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的专业是当代中国研究。她希望能够就这种经常被当做笑谈的做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于是,她跑去跟开发商聊天,和相关政府官员座谈,还登门拜访住在其中的居民。今年年初,她有关中国山寨建筑的英文著作在美国出版,名叫《原本复制——当代中国的山寨建筑》。
“为什么中国在自己的城市里,建造的不是政治领袖的雕塑,也不是后现代的雕塑,而是一个遥远国度的地标,甚至是大洋之外的小村子?”博斯克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抛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一个拥有悠久建筑传统的国家,人们会花好几亿搞出山寨版的‘凡尔赛宫’或者‘意大利小楼’?”
好房子的标准是,“跟好莱坞电影里看着一样”!
在位于上海郊区的“泰晤士小镇”,售楼处打出了“在泰晤士,美梦成真”这样的广告语。在售楼中心,博斯克看到售楼代表拿着激光笔指着沙盘上展示的英式住宅模型,对看房的顾客介绍这个被宣传册誉为“梦想之地”的楼盘。
“你去过英国吗?”售楼代表颇为得意地介绍,“在这儿,我们有教堂,有泰晤士河,空气清新,就跟英国一个样儿!”
虽然博斯克后来发现,这个只差说一口标准伦敦音的售楼代表并没有去过英国。事实上,这个来自安徽的打工妹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上海。
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她手中的房子进行抢购。博斯克发现这样一组对比数据,2009年,当中国全国住宅销售均价是每平方米4518元人民币时,上海一些标榜“英伦风情”或“意大利小镇”的楼盘单价已经卖到了每平方米3万元。那时候,在北京郊区买一套西式别墅得花3千多万元,但越来越多的人还是选择掏钱住进了一个又一个“罗马花园”、“西班牙庄园”或“东方威尼斯”。
正如那位售楼代表所说,这些楼盘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跟国外一个样儿”。不少中国山寨小镇模仿得丝毫不差,让博斯克在电话那头不停地感叹“没有一个细节是被忽视的”——杭州的“威尼斯水上小镇”不仅房子跟欧洲的那个原版一模一样,连在石桥下摆渡的船夫都站在差不多的位置。
吃惊的不止是这个美国记者。广东惠州“按原尺寸复制”了奥地利小镇哈施塔特。哈施塔特镇镇长亚历山大·斯约茨看到开发商的设计图后,据说也“吓了一跳”,因为“不止有照片,还有关于这座城市最详尽的数据文件,房子的格局、阳台的样子、窗户的大小”,甚至连有400年历史的老旅馆都被一一重建。为了收集关于这个小镇的所有数据,负责这个项目的团队在哈施塔特考察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一想到有一群人在这儿呆了好几年,每天量距离、拍照片,还要研究我们,我就觉得不太舒服。”博斯克引用当地人的话说,“我宁愿他们直接来跟我说话,不然有‘老大哥正在看着你’的感觉。”
不过,让这些老外不太明白的是,尽管对方进行了一手调研,开发商最终确定的方案看上去却像是“从观光明信片、好莱坞电影或者是杂志上抄下来的”。
“诸如杭州的威尼斯这样的‘移植城市景观’是为了在中国的土地上重塑中国人心中的外国景色,而不是展现这些地方今时今日的准确状况。”博斯克分析。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向她赞叹眼前的异国建筑时,最高评价就是,“跟电视上看着的一样”!
成功生活的标准是,“吃中国菜,开美国车,住英国房”
不过,相比于山寨建筑本身,博斯克更为关心的是,为什么人们要这么做?她主动去敲住在这些山寨住宅里的中国人家大门,最常问的也是这个问题,“你为什么想要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虽然答案各不相同,但都指向一个相似的方向——住在这里就是实现了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就像这些房子的宣传册上写的一样清晰明白:住在这里,你的邻居有可能是一对英国夫妇,推着婴儿车在公园里散步,你也会偶遇金发碧眼的美国教授,坐在咖啡馆里跟你一起喝咖啡。
“这里是上海,也是另一个世界。” 上海一个仿造英国古镇斯特拉福德镇的楼盘广告这么写道。
博斯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曾遇到一个中国商人,仿造白宫的样子,给自己盖了栋房子,取名也叫“白宫”。“我记得他在走出房子时转过身说,太美了,简直太美了。他一直都有一种自豪感。如果可能,他会为这栋房子写诗。”博斯克说。
“这里让我们拥有上层人的社会认同感。当我跟人说住在这里,人们会注意到我,对我印象深刻。这种感觉对我老公来说是件大事,他是个中年人了,需要一些标签展示他的社会地位。”住在深圳星河丹堤的张晓红(音译)对博斯克说,“中国这么多人,你想要出人头地,必须得拿出东西来展示,要么是你的房子,或者是你的车子。”
博斯克听过许多次这种“成功生活的标准”——吃中国菜,开美国车,住英国房。
不过,这种住在“洋房”里的生活并不是十全十美。一个住在西式社区里的中国男人告诉博斯克,他觉得在这里住着什么都好,又保值又有面子,就是门厅朝向不对,“风水不好”。
博斯克曾拜访过北京的“维也纳花园”。一家主人细心地装饰了房间的每个细节——希腊的台灯、西班牙吊灯、罗马式的装潢,就连墙上挂的画像都是他的妻子在跳弗洛明戈。一切都像是在欧洲宫殿里面一样,直到她瞥见了屋子里的“中国茶室”,里面还供着一尊观音像。
经典的东西,只要中国想要,随时都可以拥有
在采访的过程中,博斯克很快发现,选什么样的城市去仿造,也是“有原则的”。
“在中国,人们仿造的都是一些历史上富饶的城市,我们看到中国仿造了纽约的曼哈顿,仿造了英国的伦敦,但是为什么从来没有看到仿造一个波兰的城市?”博斯克说,“我很好奇,中国人都会选择什么样子的城市去仿造?为什么选这些城市?”
她发现,很多西方媒体在评价中国的山寨建筑时,往往只是“表面化地讥讽”,使用“愚蠢”、“毫无新意”等贬义词,并没有认真地探讨背后的原因。他们最常见的答案是,中国喜欢模仿欧洲和美国城市,这是对于“强大经济体的仰慕和向往”,人们希望通过模仿强者,以期过上强者的生活,拥有同样富有的生活。
可是,在采访上海官员的时候,博斯克提问:“日本的经济也很发达,你们想过仿造个日本城市吗?”
对方像是被针扎到一样,迅速大声反驳她,“当然不能,想都别想”!
这位官员给博斯克的答案是,之所以要仿造其他国家的建筑,是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必须从国外汲取经验,高质、高效、高水平地进行城市规划”。
据此,博斯克分析说:“中国之所以要造这些房子,并不是仰慕财富,而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这是要向世界说明,‘别人有的,我们也可以有’”!
她打比方说,这就好像巴黎有卢浮宫,美国有曼哈顿,世界上有许多经典的好东西,只要中国想要,随时都可以拥有。
她在书中还提出了“中国的复制文化”的说法。她指出,在西方,人们认为复制是禁忌,是缺乏想象力的标志。而在中国,复制没有这些污名。你复制的东西可以代表着一种技术成就或是文化成就,复制者并不低人一等。
“美国历史上也有一段时间不断复制其他国家的建筑,有时候连一条街都直接搬回来。中国也有借鉴其他国家建筑风格的历史,唐代的长安城就受到外来建筑的影响。”博斯克认为中国的山寨建筑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博斯克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她有时候会想,如果导致这些山寨建筑拔地而起的一大原因,是中国为了展示和西方平起平坐的能力,那么如果有一天,中国超越其他国家,会不会重新重视自己的传统?而到那一天,这些中国土地上的山寨建筑又会怎么样?
不过,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像博斯克新书封面照片那样的场景,或许始终会出现:仿造的埃菲尔铁塔,和不远处拔地而起的高层商品房遥相呼应,马路上一个穿着粉色拖鞋的中国女人一手抱着大红棉被包裹的孩子,一边开着电动小摩托车,朝着高楼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