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2月23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2011计划”是干事的不是分钱的

教育部力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2月23日   03 版)

    本报北京2月22日电(记者原春琳)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今天表示,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如果没有符合标准的,就一个也不评。

    “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推动高校的科技体制改革。

    去年5月该计划正式启动。坊间随即就表示了担心:“2011计划”是否会变成争夺科研经费的一块“唐僧肉”?对此,王延觉表示,计划设计的初衷就是要避免简单的经费分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经直言:这个计划是干事的计划,不是分钱的计划。

    最直接印证这一点的是:“2011计划”不会拿钱去支持具体的科研项目。王延觉说,“2011计划”主要支持目前体制下无法得到支持的项目,如人才交流与引进、协同机制的建立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等,支持的重点不是在具体的科研项目上。

    截至目前,有300余所高校按照要求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协同创新,150所高校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26个省市成立了“省级2011计划领导小组”,22个省市落实了“省级2011计划”的专项经费。

    1月底,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专家认定初审工作已结束。 遵循“集中研讨、独立评审、随机配送、比例限定”的方式,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协会及骨干企业的175名专家学者参加评审,30多家中心通过初审。

    有人质疑,从去年5月启动到现在,8个月的时间怎么能保证协同创新中心出成果?王延觉说,不可能去年挂牌今年就有成果。“2011计划”本身就是在各地各学校以前实践结果的基础上出炉的。

    王延觉说,因为希望通过对首批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能确立一批标杆,所以今年的评审标准要求比较严格。

    “‘2011计划’就是支持改革,是为机制买单。”王延觉说,“你真干,我才支持你。”

分享到:
教育部力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
“聚合物里最重要的那颗分子”走了
教育部:违规收取工程博士学费 必须立即退还
图片新闻
郑州:男子钥匙链上挂水果刀被拘3日
专家质疑试点“党员不配合拆迁被除名”是否“跑偏”
陕西一律师呼吁公开人大代表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