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了个外援的活儿。
表妹在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后,留在英国工作。今年过年带男朋友回国,本来准备在家族聚会上迎接这个新成员,那天逛街偏巧遇上了。
兄弟姐妹们围着一个只会说“大家好”的英国男友,沟通起来总不那么顺畅,好在表妹是个称职的翻译。我们知道,他在英国东海岸工作,是个电力工程师。这次俩人回来是想考察一下国内形势。表妹面试了两家公司,感觉还不错,在那个中等城市月薪2W算是高收入了。男友也对中国很感兴趣,觉得这也好吃那也不错简直就是美食天堂。不知是临时起意还是经过了慎重考虑,俩人决定来中国发展。
可是家族聚会那天,表妹和男朋友都没有出现。官方口径是第一次来中国,带他到北京看看。实际情况是,表妹的父母不同意,聚会这个场合太正式,不宜出席。
表妹的父母想起来就夜不能寐。
他们担心这位英国男朋友的职业前景。比表妹大十几岁的他即将踏进40岁的门槛,这个年龄再从头做起显然算是留级生了。表妹说,大不了我养他,他在英国也养过我啊。而这正是父母担心的,女儿还没立住脚就要养一个大男人,这可怎么办。
父母还担心女儿的婚恋观。他们觉得,英国人最初可能是对中国好奇,但好奇期过后如遇水土不服,那边的工作也辞了怎么办?表妹说,我又没说跟他要过一辈子,不行就散,他心甘情愿的。老爸一想,完了,女儿的婚恋观也有问题。
他们想对英国人说清未来的风险,女儿不翻译,对女儿说又是油盐不进,直接把父母堵了回去:我带谁回来你们都会这样!逼不得已,女儿临行前一晚,父母请了一翻译,和英国人谈到深夜两点多,总算把自己的观点说清了,也不知道人家领会多少。
现在,重任落到我们头上。离开老家前一天,小姑和小姑父郑重登门,递给我们英国人的E-mail,“你能不能向他传达一下来中国的风险,再端正一下我家姑娘的婚恋观?”
想起不久前的另一场外援活动。
叔叔的儿子来北京见女友,紧急召唤我们:快帮我看看姑娘怎么样,儿子硬是不给看。约好了在一家购物中心的顶楼吃饭,一顿饭工夫要顺利拿到姑娘的照片。我没有《碟中谍4》里的视网膜摄像头,但长辈的恳求无法拒绝,最好的办法是让拍照这件事合理发生。
并不习惯晚睡的叔叔,晚上12点打来电话,说是睡不着。只是看到我顺利完成的任务后,无论如何,估计是更睡不着了。
你可能也有过当外援或者被外援的经历吧,当一个家庭进入危机状态,双方不愿意直接沟通,这个时候我们习惯于引入外援,希望通过这个第三方,让僵持的状态逐渐变得缓和。
外援有亲戚式的,也有师长式的、朋友式的。
在某个时间段某些话题上,你并不想和父母多说,你觉得他们不了解你,可是你越不愿意说他们越喜欢猜疑,于是你更不愿意开口。你们之间竖起一道墙,父母有一肚子话不是你想听的,你也有满腹心事不想说给他们听。有一天,当你和父母起了冲突再一次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时,外援出现了。
这个外援可能是和你能说得上话的亲戚,也可能是你的师长。
我记得很清楚,小学时代最烦的就是老妈和老师谈话,老妈解决不了的问题喜欢交给老师。老师一开口,你就只有去听的份儿了。就算你跟老妈不断嚷嚷,有事没事不要把别人拉进来,跟人家没关系,可是惹急了老妈她依然会去申请外援,因为她知道这样奏效。
外援还有朋友式的。道理很简单。A和B闹了矛盾,C出来串一下场很快就没事了,但是如果没有C,两人可能会耗上更长的时间。这也适用于伴侣之间,前提是外援与夫妻双方都比较熟。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起,她怎样在夫妻档同学之间周璇。常常是一个电话或者一次突发事件,她就被深度卷入了。在她看来,事实很清楚,但是身在其中的两个人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各自坚持,直到无法收场。
外援通常是被信任的,具有说服力的,或者有过既往的成功经验,所以在事态紧张时会被直接引入。他们的任务未必是要去解决问题,有的时候仅仅是作为一个中转站,把双方的负面情绪都接收过来。
成功的家庭外援通常会让自己站在第三方。我们和对手过招,会不自觉地在一个向度上考虑问题,并且认为对方的所有逻辑都是源于一己之私。你看不到一己之私里的爱,更意识不到当你埋头抵抗的时候已经偏离了事实本身。善解人意又充满智慧的第三方的最大作用,不过是还原一个真相给你,让你看到危机过后晴天总会到来。
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