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好的水。”在苏晓威家,他拧开水龙头捧着一抔又清又亮的水,合不拢嘴。苏晓威的妻子把用了多年的开水壶举过头顶,“咚咚”地弹着,说道:“我得去买个新水壶,以后壶里再也没有大黄垢了!”
打开水龙头,就有不黄不锈的水,这条路冷湖百姓走了近半个世纪。
自上世纪50年代因油而兴起,这个高原小镇就一向“淡水贵如油”。有冷湖百姓回忆:“那时,没有见过河流,没有见过青草,更不知道‘湖’在何处。记得有一次在唯一的沥青公路边发现一汪水,高兴得脱了鞋就跳进去。结果回到家,脚背上裂了几条血口子,后来才知道那是一汪盐碱水。”
还有人记得,上世纪80年代前,自来水还没入户,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几个水桶,到离家几十米远的茶炉房挑水。
“水房随时可以打凉水,但开水只有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一小时的供应时间。打开水要排队,也是最重的活,但大人顾不上,打水一般都是孩子的事。”由于打水要肩挑背扛,当时一位在冷湖度过童年的大姐打趣说:“幸亏有老乡帮忙做了一个四轮推车,肩膀才得以解放。要是再压出个歪肩膀,女孩家的将来怎么嫁人?”
1980年前后,中国石油青海管理局率先修筑了一条输水管线,让20多公里外水源地的地下水流进冷湖百姓的水龙头里,但随着岁月侵蚀,冷湖人又饱受饮水管道锈蚀和停水之苦。
苏晓威的邻居王锡龙一直记得,水里掺铁锈是什么滋味。“煮饭前,混黄的水必须要‘醒’半天。即使这样,煮出的饭还有一股子铁腥味,吃到嘴里怪怪的。”
“更触目惊心的是洗澡。”他回忆,由于自来水未经处理,含碱很高,“碱掺着锈,洗着洗着,能搓掉一块皮”。
住在街道另一边的张辉,印象最深的则是停水和漏水。“那时一到冬天,管线冻了就停水。到处挖修,一天修不好,晚上又冻上了,每月折腾2-3次是家常便饭。不冻,就满大街漏水,小区里一片汪洋。”
张辉喜欢侍弄花花草草、养金鱼,但到冷湖工作后,彻底戒了。“一养就死,这不是个适合小生命存活的地方。”
2012年12月中国石油集团援建的冷湖镇饮水工程建成通水,彻底结束了这一切。如今,走到哪里冷湖百姓都凑上来会告诉你:“中石油可解决了咱多年的大心愿!”
水变清了以后,张辉已在家中客厅辟出约1/3的面积,养上了沙漠植物,如今绿油油的一片,令人浑然忘记身处戈壁滩。养鱼,也已在他的愿望单中,“下次能买到小金鱼时,就马上养两条!”
在王锡龙家,如今打开热水器,清热干净的水汩汩流出,再不见黄。“洁具上还有黄垢,这是前饮水工程时代的痕迹。”王锡龙开玩笑告诉记者。他多年来一直有个担忧,如果他的孩子出生在冷湖,会不会像一些父辈一样犯结石病。“现在,我再不担心。”他说,“中石油让冷湖成为可以让人扎根、成长的地方。”
本报记者 王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