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2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一渠清水润冷湖

——中国石油对口援建青海冷湖镇饮水工程纪实

本报记者 王梦婕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2月26日   04 版)

    冷湖风光  

    中共冷湖工委供图

    守护水源的黄海萍与徐同奇。

    王梦婕摄

    “我这辈子,能在家喝上不生锈的水吗?”50多岁的苏晓威心里,有个憋了28年的问号。

    苏晓威的家,在平均海拔2733米的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镇。从甘肃省敦煌出发,翻过阿尔金山与祁连山交汇处,走过绵延257公里的戈壁滩,一路风沙、日晒后,才能到达这个常住人口不足1万人的“荒域”。

    这里淡水资源奇缺,供水管网年久失修,喝上一口清洁、达标的水,是最大的民生。

    2012年12月5日,当一渠清水从家里的水龙头汩汩流出时,苏晓威心中的问号,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给了铿锵有力的回答:“能!”。

    2012年4月15日,中国石油投资2133万元援建冷湖镇饮水工程,用五个月时间,改造了镇供水管线、储水罐和镇区供水管网,为冷湖镇铺起一条连通水源地长达20.5公里的“生命通道”。

    在青海省政协副主席李忠保看来,这一输水管线是中国石油为践行社会责任,支持地方经济建设,造福地方民生的关怀工程。

    冷湖无“水”:

    水龙头下流“黄汤”

    苏晓威在冷湖住了28年,是个“冷湖通”。在他眼中,冷湖名中有“湖”,却一直干渴难耐。

    他家里有一张冷湖地图,翻开地图,这个高原小镇被大大小小7个湖泊环绕:苏干湖、奎屯诺尔湖、昆特依湖、牛郎织女湖、德宗马海湖……但都是咸水湖或半咸水湖。“柴达木在蒙语中的意思,就是‘盐泽’。”苏晓威说。

    冷湖也是亚洲日照最多的地方,全年日照率为81%,仅次于撒哈拉沙漠和南美洲安第斯山。在这里,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年蒸发量却达3137.3毫米。茫茫沙漠像干渴的舌头,不时把哈勒腾河吞没。当地人告诉记者,长在戈壁深处的骆驼刺,根系要扎到地下30~40米才能“触”到水源。

    冷湖人喝水,只能靠岩缝水和地下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冷湖镇人才用上自来水。

    “那时,中国石油青海管理局就驻在冷湖。是他们修了一条输水管线,把20公里外的地下水直接引到了百姓家。”对镇上自来水的“起源”,苏晓威记忆犹新。

    但从十余年前起,苏晓威和整个镇子1万多户人家的水龙头,开始流出“黄汤”。

    “那是铁锈。”中共冷湖工委副书记王世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截至2012年,这一管线的“服役”期已达36年,不仅管线腐蚀严重,跑冒滴漏现象频发,而且供水系统没有消毒设备,储水周期长,无法有效灭菌,饮用水的卫生安全存在极大隐患。

    “这样的水放了半天还浮着锈,洗出来的衣服是黄的,蒸出的米饭也泛黄,你看这个水壶,一层垢,暗红的。”说起水,苏晓威的妻子不住地摇头,“家家户户得装饮水机,滤芯1个月换一次,不然谁敢喝?”

    王世峰副书记告诉记者,由于水质不好,冷湖人结石病的发病率特别高。

    水!水!成为冷湖人最大的盼望。

    饮“水”思源:

    感恩青海油田摇篮

    这一切,被石油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010年8月,自中国石油援青干部温纪岗踏上冷湖起,他就琢磨着怎么和集团扶贫办公室一道,“啃下‘饮水’这块硬骨头”。

    “水是最大的民生,老百姓呼声最强,但改善起来也最昂贵。”温纪岗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经过马不停蹄地走访,搞建筑出身的他,给冷湖镇设计了一个饮水工程改造方案:从水源地重新拉一条20.5公里长的输水管线,再延伸8公里接入每家每户。为了防止锈蚀,管线要全部换成聚乙烯钢骨架复合材料的;为了给水消毒,要新建44个阀井,一座1000立方米的玻璃钢储水罐,还要更换一台变压器和一台转水泵。工程总耗资2133万元,“其中,1600万元要花在运费和材料费上。”冷湖石油管理处总工程师汪天游说。

    不住在冷湖的人,很难理解“运输”二字对这个高原小镇的含义。冷湖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界处,距离省会西宁900多公里,距最近的铁路站柳园340多公里,距海西州府德令哈400多公里。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三面环抱,像一把巨锁,牢牢钳住了冷湖与外界的通道。

    “上了年纪的中国石油人常常会告诉你,冷湖的历史不长,却几乎是中国石油进入柴达木盆地的起点,是整个公司青海油气开发史的缩影。”中国石油青海分公司冷湖石油管理处书记刘毅林这样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时光回到五十多年前,在柴达木的神秘面纱还被“生命禁区”的称谓所笼罩时,1955年6月,中国石油30名先遣者深入到赛什腾山下。在这块亘古无人的戈壁滩上,留下了第一行足迹。在离他们最初落脚点10多公里处,有一个小淡水湖,可以解决他们的勘探用水。这个湖的水很凉,游牧的蒙古族叫它昆特依,翻译成汉语就是:冷湖。

    三年后,经过石油人的艰难创业,冷湖五号构造一高点上的地中四井,实现了日喷原油800吨。“英雄地中四,美名天下扬”之说,开始传颂全国。

    1959年,第一车原油从冷湖外运,不毛之地因运油车的到来焕发勃勃生机。那年,冷湖油田年产原油约占全国的12%,一跃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

    “那时为石油开发,四面八方的内地人涌入冷湖,建起‘帐篷城’。高原上缺氧不说,有时夜里刮10级大风,一觉醒来帐篷被吹跑了。床上、头发上都是黄沙。”刘毅林书记回忆起昔日采油队的艰辛,历历在目。

    “有句话叫‘喝捧昆仑雪,饥啃青稞馍’,就是形容我们父辈这代人的。”在冷湖出生并度过童年时光的“油二代”李向宁回忆,“谁是石油人好认,皮肤古铜色,手上、嘴唇上裂着好多大口子,是石油人的特有标记。”

    为中国石油献出的生命不在少数,但柴达木盆地是最多的。至今在冷湖附近,还有一片特殊的荒漠墓场,里面长眠着400多名中国最早一批石油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9岁。

    “最辉煌的时候,冷湖上生活着5-6万人,是青海石油管理局的驻地。60年代他们还奔赴大庆、胜利、中原和盘锦等油田支援建设,一度有‘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冷湖人’的说法。”刘毅林书记说。

    后来,随着冷湖油井产量的递减和尕斯库勒新油田的开发,冷湖“冷”了下来。

    “好像一夜之间北风吹过,树死了,草枯了,四号油井和老基地的房屋坍塌了,冷湖好像一下成了‘没娘的孩子’。”在冷湖干了30多年的老石油王留顺,这样描述1992年青海石油局迁至敦煌后的一度“凄凉”。

    苏晓威家中发黄发锈的水,似乎也在注释着冷湖的“老去”。

    但石油人并没有忘记冷湖曾经的付出与贡献,石油人与冷湖的心仍然连在一起。

    1995年,为不中断对冷湖居民的水电供应,中国石油成立了冷湖石油管理处,并下决心为冷湖引来清洁水源。

    报送这个饮水工程改造方案前,很多当地百姓忐忑不安。没想到,中国石油的领导对百姓们说,“冷湖对石油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这个工程,一定要修,而且要快修,尽早让冷湖人民饮用上安全放心水!”

    修渠护水:

    回馈是一种幸福

    “要是纯算经济账,中国石油投入2133万元改善冷湖百姓的饮水问题,是笔不划算的买卖。”中共冷湖工委王世峰副书记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数据显示,目前冷湖油田的原油年产量只有约27万吨,放在2012年中国石油1.1亿吨的原油产量池中,像一条“小鱼”。但在王世峰看来,促使中国石油把这两个数字放在一起的秤砣,是中央企业回报百姓、履行社会责任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按照饮水工程的施工设计,输水管线的“起点”是水源地地下60米,较为干净的地下水经过抽送后在管线内“穿行”,两次穿过S305省道后,汇集至冷湖镇两个大玻璃钢罐内,经过统一净化、消毒,再被“抬高”至山顶水站,最后通过8公里的输水“毛细血管”,流到冷湖每家每户的水龙头里。

    “工程并不复杂,最大的挑战是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汪天游说。

    冷湖地处半沙漠气候区,平沙莽莽黄入天,早晚温差达到20度,一年中八级以上大风日最多达180天。当西北风呼啸,最高风速达25米/秒时,一片狂沙漫卷的景象。冷湖堪称“天上烈日晒,地上热砂烤,冬天寒风吹,夏天蚊子咬”。

    “我们的原则是:既不能为抢工期牺牲工程质量,也不能无端拖长工期。”为让冷湖百姓尽早用上放心水,冷湖石油管理处石油人从去年4月开工起,开始了与恶劣环境的较量与赛跑。

    “4月风沙大,有时候一整天大风肆虐,只有第二天补进度,一干12个小时,气都喘不上来。”汪天游回忆修渠的五个月,感慨良多,“当管线穿过省道时,必须夜里开工。夜里滴水成冰,干粮能冻成铁疙瘩,矿泉水冻成冰坨子,别说中途停下来喝口水,五六级大风裹着沙子打在脸上,针扎似的,但是该干照旧干。”

    五个月里,温纪岗也没睡成囫囵觉,一有空就往工地跑。懂建筑的他,盯工盯得格外仔细:“热熔管子时不能太急躁,不然熔不牢,要漏水;埋管时,管线里别掺进沙子,不然日子久了,水管出口容易堵。”

    9月15日,冷湖镇饮水工程如期竣工,试供水一次达标。

    12月5日,苏晓威打开水龙头后发现,家里的水变颜色了。“清凉了,不黄了,从那天起再没停过水了。”他兴奋地和左邻右舍分享,“看看中石油,把咱们的心愿达成了!”

    一掬清冽水,沉淀多少情。中共冷湖工委前书记朱元波在饮水工程竣工仪式上说,“这是一项凝聚人心、和谐共处的民心工程,凝聚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对冷湖人民的支持之情、关怀之情和关爱之情。”

    中国石油不满足于此。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扶贫办主任陈根文说,开启一项惠民工程固然重要,要保质保量地持续下去,更重要。

    放心水需要有人守护,中国石油的员工担当起守护者。在冷湖镇自来水值班站,徐同奇和黄海萍两位石油人诠释着守护者的含义。

    黄海萍告诉记者,她的工作要一刻不停地监控20公里外的水源地情况,避免水源遭污染。天气寒冷时,为防止自来水在管线内“冻住”,必须每隔两个小时起来,把所有设备启动一次。“一个班24小时,眼不能合,瞌睡不能打。”

    牺牲不止这些。为了履行护水职责,中国石油规定高原石油人一般1个月轮休一次,回到敦煌家中照顾亲人,但黄海萍的丈夫也在油田工作,为照顾已上初中的孩子,夫妻俩只能“错峰”轮休,一个人陪一个月。“除了在当金山口会车时瞥一眼,四年了,他们两人没有好好见上一面。”徐同奇告诉记者。

    为了水,这一切值不值?“值!油田总会枯竭的,但是责任感不会,情谊更不会。”黄海萍说得很坚定。

    像黄海萍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这种精气神、这种情义无价,是石油人的情感基因。

    每次,当班车载着一个个“黄海萍”,在当金山口与亲人的班车交汇时,他们胸前中国石油的标志都如太阳花,照亮了皑皑雪山。在他们耳边,冷湖镇上,清水叮咚。

    “回馈,是一种幸福。”中国石油扶贫办副主任高红的话,道出了石油人共同的心声。

分享到:
千里戈壁 冷湖情暖
一渠清水润冷湖
那一股股清冽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