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讨巧的人占便宜”。一位领导干部的话讲得恳切,听得让人温暖。
之所以温暖,是因为它道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反映了大家对“劣币效应”的深恶痛绝。这既是人们对风清气正环境的呼唤,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党员干部,只顾默默无闻埋头做事,不善于哗众取宠表功造势;注重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不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身处基层一线,不跑不找不要,很难进入某些领导的“视野”。由于只知干事,不会来事,他们不仅不被那些“聪明人”理解,在任用中有时也被“遗忘”或“忽略”。
“良币”得不到重用的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的地方,“劣币”就会借机走上前台。这些“劣币”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光动嘴不动手,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八面玲珑,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他们搞关系的能力远远大于干工作的能力,研究“人事”比研究工作占用的时间多,考虑“领导喜好”比考虑“群众需要”花费的精力大,钻营比钻研下的功夫深。
一个单位一旦产生“劣币效应”,影响往往很坏。让华而不实、弄虚作假的人得实惠,就会对不尚空谈、老实干事的人造成严重伤害和打击,还会进一步败坏内部风气。尤其是让这些人走上领导岗位,不但成就不了大事,关键时刻还可能坏事,贻害我们的事业。
“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防止“劣币效应”,不仅关系到党员干部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整个单位的政治生态和作风生态。因此,让“劣币效应”没有市场,应成为一个单位的工作导向、用人导向、作风导向和舆论导向。
当然,杜绝“劣币效应”,不仅需要领导干部的良好官德和广大群众的强化监督,还需要科学有效的制度作保证。邓小平曾经说过:“好的制度使坏人不敢做坏事,坏的制度使好人没法干好事,甚至还会使好人也变坏。”只要设计出“良币胜出、劣币淘汰”的合理制度,人们所期望的优良作风才能吹拂大地。
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