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3月4日11时05分,当外交部副部长傅莹走进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厅时,一个满怀期待的香港记者马上发出确认信息。
一袭宝蓝色风衣与银发交相辉映,黑色镶金珠项链更显时尚典雅。这名全国人大首位女性发言人一经亮相,便收获了此起彼伏的快门声。
“刚才来得稍微晚了一点,因为是从大会那边过来的……我这个新手要找到路也不是那么容易,抱歉。”用温文尔雅而不失幽默的开场白,这名蒙古族副外长开始了自己在人大发言人岗位上的首秀。
面对台下每名记者的提问,这名60岁的女发言人始终保持微笑,眼睛注视着提问者,不时转动着手上的铅笔,把问题要点记录在案。
回答问题时,傅莹喜欢打比喻、讲事实,娓娓道来,没有官腔。当涉及国家利益时,她的语气会变得坚定有力,同时不失女性柔情。
有记者提出“全口径预算”的问题,这名叱咤国际风云的女外交家马上谦逊而诚恳地说:“全口径预算决算的概念,我也是刚刚学习了解的。”
这种平和亲切之风,傅莹保持全程。即使面对日本记者“中国外交是否会更加咄咄逼人”的硬问题,她依然不愠不火,语速适中,甚至没有提高声调。
阐述完中国的外交政策后,傅莹甚至与这名日本记者开起了玩笑,“刚才你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注意到中国记者都笑了”。
“中国人经常讲‘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双方都有这样的(和平)意愿,如果对方选择强硬的举措,选择的是背弃共识的做法,那么中国还有一句话叫‘来而不往非礼也?。”傅莹仍报之以友善的微笑,只是绵里藏针。
当被问及环境问题,满头银发的傅莹马上表现出生活化的一面,更显亲切平和之风。“现在生态和环境确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她举例说,自己每天早上拉开窗帘都要看有没有雾霾,她家有两个口罩,女儿一个,她一个。
在不到60分钟的时间内,这名干练的外交官高效地解答了8个问题。最后一个提问的权利,傅莹将机会留给了自己的老朋友——美国CNN记者吉米。她还不忘和这位喜欢提棘手问题的外国老朋友开玩笑:“问题不要太尖锐。”
吉米保持了一贯的尖锐风格,向傅莹抛出政治改革的问题。“我今天问的(政改)问题非常难,但傅莹回答得很不错。”听完回答,这名CNN资深驻华记者不吝溢美之词,“在政改方面,中国应该探索自己的模式,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模式,我非常同意她的观点。”
亮相前,傅莹承载了来自各方的期待。她在外交舞台上活跃多年,历任驻罗马尼亚使馆随员、驻印尼使馆参赞、驻菲律宾大使,随后成为中国首个驻西方大国的女大使——先后出使澳大利亚和英国。
不管是外交官,还是媒体记者,大家似乎都能讲出一段关于她的故事。曾经,有外国元首盛赞傅莹是“最能清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之一”。
出使澳大利亚期间,傅莹应邀做一场关于中澳关系的演讲,竟然有550多名听众自掏腰包闻讯赶来。主办方对傅莹开玩笑说:“比尔·盖茨来墨尔本演讲时都没有这么多听众,看来你的魅力超过了盖茨!”
在中国外交界,傅莹素有“危机大使”之称。担任驻英大使期间,伦敦发生北京奥运火炬传递风波,傅莹两次在英国主流媒体发表文章,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开创了大使为驻在国媒体撰文先例的先例,赢得了广泛赞誉。
在外交场合,傅莹让人难以拒绝的柔性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气质和个性的语言,往往能征服老外,从而一改往日中国官员“不苟言笑、铁板一块”的形象。每当中国的对外宣传陷入被动时,总会有人感慨:中国的傅莹太少了!
虽然只与傅莹有过一面之交,但香港《东方财经》杂志主编助理钟中对她印象深刻。“她英语说得极好,交流方式非常国际化,言语亲和,又很有内在的东西,而且没有一点儿架子。”
发布会结束,这名香港记者整体表示满意,但他认为傅莹应该可以做得更好,这次“可能是因为她对国内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还不是那么了解”。
来自日本亚洲通讯社的记者徐静波给傅莹打了80分。“她唯一失分的地方,在于对国内问题不太熟悉,随着逐步了解,我相信她会做得越来越好。”
徐静波尤其欣赏傅莹对钓鱼岛问题的回应。他认为,傅莹的回答,既表明了中国的坚定立场,又不失女性的柔和,“启用她当人大发言人,是中国外宣上的一个成功”。
“我们有13亿人民,13亿人的智慧和勇气足以使我们能够克服困难、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傅莹用这句话结束了自己的首秀。说这句话时,她在发布会全程唯一提高了一次声调。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本报记者 丁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