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3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李德生:坚守最初的梦想

本报记者 黄丹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05日   03 版)

    “和大熊猫一起生活”,这件听上去童话味儿十足的事,就是李德生的真实生活的写照。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18年,李德生“陪熊猫宝宝的时间比陪自己家人的时间多得多”。

    上世纪80年代,一首名为《熊猫咪咪》的歌曲广为传唱,也唤醒了李德生心里的梦想,抱着“为大熊猫走出困境帮帮忙”的想法,他报考了兽医专业。

    1994年,大学毕业的李德生如愿来到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工作。可是,在“云雾缭绕,青山绿水”的保护区待了没多久,被“新鲜感”粉饰的困难开始逐渐显露:环境闭塞,交通落后,文化生活贫乏……

    “不少身边的年轻人先后离开了卧龙,我有时候也会想,要不去外面看看更大的世界。”

    看着那些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李德生始终下不了离开的决心。“总是需要有人留守。我当时选择留下,现在看来是对的。”李德生说,“生活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有时候坚持多一点,成功离你就会更近点。”

    当时,大熊猫繁殖有三个难关——发情难,受孕难,育幼成活难,每年能有一两只新生熊猫宝宝就让大家欣喜若狂。随着李德生和同事的摸索、创新,大熊猫繁殖“三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到了2005年,李德生作为负责人主抓大熊猫的繁育工作,那年出世的大熊猫宝宝足有16只,并且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实现了大熊猫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与快速增长。“虽然工作辛苦,但看着熊猫宝宝出生的那种快乐是难以形容的”。

    为了这些小家伙儿,李德生费尽了心思。从前,人们只是简单地对大熊猫进行“饲养”,很少与它们“交流”。李德生便想:“人会觉得孤单,大熊猫是不是也会寂寞?”于是,他提出了“爱心饲养”的概念。饲养员开始和大熊猫进行眼神、肢体上的交流,有时甚至四肢着地,跪着和大熊猫“面对面”。没想到,这招竟然真的管用,当年配种的大熊猫产仔率高达百分之八十。而且,因为对饲养人员产生了信任,大熊猫也能在非麻醉状态下很好地配合采血、B超等多种检查,通过B超对熊猫妈妈的妊娠监测,他带领的团队揭开了神奇大熊猫宝宝在母体内的成长之谜。

    2007年,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种群迅速发展,就在李德生感到欣慰鼓舞时,老天突然发难。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李德生正在成都党校学习,听说震中离保护区很近,他一下懵了,第一时间想尽办法赶回保护区,和员工们一起冒着危险去寻找失踪的大熊猫。“不光是我,为了保证熊猫种群的安全,团队里每位员工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李德生反复说,“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经过多年努力,圈养大熊猫数量正在稳步增长,从前需要野外救护的大熊猫来满足圈养种群发展和展示的需求,现在已经可以放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回到大自然,实现了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突破与跨越。“这是让我特别骄傲的事。熊猫真正的家园还是大自然,这也是我们将来更重要的目标。”

    这些年来,李德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众多荣誉。如今,他已经是卧龙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与熊猫朝夕相处的18年中,李德生再也没有后悔过。“自己做了一份让很多人羡慕的工作,虽然也有辛苦,但要学会以苦为乐。这样,即便碰到困难压力,也能勇敢地面对。”

    微寄语

    踏实做事,认真做人,付出就会有收获。

本报记者 黄丹羽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3月05日 03 版

各级共青团和青年志愿者组织
集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顺风车期待告别“被非法营运”
梁革梅:把吃苦当成习惯
李德生:坚守最初的梦想
贺刚:琐碎中成就事业
优秀青年志愿者 新春共话学雷锋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
“爱在春天里”公益活动举行
宝鸡群众保护文物特展亮相国博
绿之恋之约新春联谊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