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3月0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革命老区河南台前县、范县

产业扶贫助力豫北“摘穷帽”

本报记者 潘志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07日   04 版)

    台前县恒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初具规模

    濮阳市范县陆集乡中心小学学生下课了

    “中国石油给俺们建了个中医院,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河南省台前县刘粗腿村70多岁的王大娘笑呵呵地说。

    “是中国石油在金融危机时的及时帮扶,把企业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恒润石化董事长尚拥军感慨万千。

    在革命老区河南省台前县发生的一幕幕,得益于中国石油肩扛责任,心系民生,在对革命老区的定点帮扶中,打破“帮扶—脱贫—返贫—帮扶”的传统扶贫怪圈,走出了一条变“输血”为“造血”的革命老区扶贫新模式——产业扶贫。

    截至2012年年底,革命老区河南省台前、范县两地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06年均增长在100%以上。

    扶贫首在“扶业”:从输血到造血

    河南省台前县、范县位于豫鲁两省交界,是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解放后,地处黄河“豆腐腰”的两个县,又被列为北金堤河滞洪区,处在滞洪区的最下游,十年九涝,两县80多万群众为确保黄河安澜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共有28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占两县人口的三分之一。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工农业基础薄弱,两县没有一家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工业企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台前县主要经济指标更是长期处于河南省县域经济排名的末位。

    2007年4月,国务院扶贫办将范县、台前两县确定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定点帮扶县,为黄河岸边的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中国石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革命老区始终报以感恩之心。中国石油有关负责人称,正是因为有了老区,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星火燎原,老区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我们一定要肩负起央企的政治、经济、社会责任,完成好这项光荣任务。

    从解决贫困地区人民最关注、最急需、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中国石油先后在范县、台前县投入2500多万元,中医院、学校、农民工培训中心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滩区道路建设等一系列民生项目,上马实施,使广大老区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温暖。

    几年的扶贫实践让中国石油决策层认识到,两县滩区面积大,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发展滞后,历史欠账太多,传统的走读式扶贫、有限的资金注入和民生项目建设往往杯水车薪,年年扶贫年年贫,难以拔掉穷根,走不出“帮扶—脱贫—返贫—再帮扶”的怪圈。

    中国石油决策层认为,要实现台前、范县永续脱贫,必须从导致集中连片贫困的原因入手,主动创新帮扶模式,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区域经济大突破、大发展。为此,中国石油确定了“项目带动、产业先行,输血为先、造血为本,市场运作、激发活力”的扶贫新路径,开始了冲出定点扶贫怪圈的有益探索。

    中国石油多次深入两县实地考察调研,最终确定先把台前县恒润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作为产业扶贫的载体,发挥中国石油技术、资源、人才、市场等行业优势,培育支持受援地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形成县域经济的“乘法效应”,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此拉开了中国石油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的大幕。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恒润石化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处于半停产状态。针对这一情况,中国石油帮助其找原因、理思路、定措施,并指导其调整工艺生产线、

    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在市场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消减其他外销量,坚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恒润石化供应生产原料,优先使用恒润石化生产的产品,从“进”与“出”两个关口解决企业发展的困境。

    几年来,中国石油累计为恒润石化提供生产原料31万吨,解决生产技术难题37项,培训干部员工279人,使恒润石化一跃成为河南省创新型企业、河南省“百高”企业和河南省扶贫开发龙头企业。累计为台前县财政上缴税收6300多万元,成为全县最大的“钱袋子”。 

    依托中国石油对口帮扶的优势,台前县规划建设了以恒润石化为主导的台前县石油化工产业集聚区,如今已发展化工企业15家,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3300多名农民就业,人均年增收入5000元以上。

    在总结积累恒润石化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石油对另一个定点扶贫县范县的中博石化和盛源化工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扶贫重在“扶技”:给钱给物不如给门好技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发展,最高目标是不用扶贫。

    2010年7月,中国石油碳四综合利用技术成熟,该技术以炼化企业副产品的混合碳四(液化石油气LPG)为原料,采用临氢碳四芳构化工艺及利用纳米分子筛制备的SHY—DS催化剂,将碳四芳构化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由中国石油化工研究院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研发7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一种生产成本低、附加值高的碳四加工利用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简单、原料易得、生产条件温和、没有“三废”问题和易于工业化应用的优势,属于清洁环保型、乙烯炼化企业副产品综合利用型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符合国家优先发展和鼓励支持的产业政策。

    技术成熟后,全国几十个地方和企业闻风而动,为争取这一项目展开激烈竞争。在确定承接方时,中国石油经过慎重考虑,直接将碳四综合利用技术无偿转让给台前县,由恒润石化承接。一技带来企业兴,该项目建成后可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间接拉动7000人就业。 

    丰利能源是范县最大的化工企业,但由于机器设备和生产线老化,产品质量不高,效益欠佳,中国石油组成专家组帮助丰利能源对既有生产流程进行技术改造,在生产技术和科技投入上给予强力支持,扶持建设10万吨丙烯及联产芳烃工程,一期工程总投资12亿元,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75亿元、利润4.5亿元以上。

    目前,台前、范县石化产业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人均增收1.5万元,解决了3600多户群众的贫困问题。据专家测算,在中国石油帮扶下,台前、范县未来将崛起一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化工产业链条群,将吸纳更多贫困人口就业。

    扶贫根在“扶智”: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培养一个明白人,就能让一个贫困户脱贫;输出一人,就能使一户致富。”中国石油坚信这个理念,在范县陆集乡投资260万元援建了陆集乡中心小学,解决了周边4个村儿童上学难的问题;投资200万元建起了陆集乡农民工培训大楼,年可培训各类技术农民工6000人次,为进一步拓展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全县农民学习培训、推动外出务工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精神贫乏比什么都可怕,很多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中国石油充分利用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为范台两县培训干部,注重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造就一支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形成新的发展策源地。根据市场需求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组织、培训、输出和管理体系,开设技能培训专业,实施“订单”培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23岁的毕庆功如今已是恒润石化的工艺主管,其实,小毕2012年7月才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专业毕业。

    上大四期间,小毕就已经开始在恒润石化实习,并且领取实习工资。小毕清晰地记得他来到恒润石化的日期是2011年9月17日,过来不久,11月他就受公司委派参加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组织的去山东一家公司观摩学习的活动,现场实践学习了一个月。

    2012年2月,毕庆功又被派到中国石油华北石化任丘炼厂参加为期40天的培训学习。“因为那有类似装置,去中石油大公司跟着学习操作规范、工艺流程等,实战训练,进步很快,受益很大。”毕庆功说。

    小毕告诉记者,2013年元旦起他被提升为工艺主管,月薪涨到2800元。他刚过来时实习月薪每月2200元,2012年5月提升班长后月薪2500元。

    “公司还负责食宿,有集体宿舍,有电脑,能上网,还有图书阅览室,公司有餐厅,每个月还给大家充240元的餐费,还给大家发澡票。”毕庆功说,“我很知足,刚毕业很不错了,而且可以学到扎实有用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

    毕庆功的女朋友李珊珊也在恒润石化工作,做化验员。小毕说,他的同学有十多个都在该公司就业。

    扶贫贵在“扶强”:船大才能抗风浪

    “输氧”救济式扶贫向“造氧”开发式扶贫、从“个体”小扶贫向“整体”大扶贫转变。为增强恒润石化的带动能力,中国石油不仅将碳四综合利用新技术作为扶贫援助项目交由恒润石化,还向恒润石化投放信托贷款资金800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周吉平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管好、建好扶贫开发项目,做到建成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

    2011年11月22日,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台前县调研恒润石化碳四综合利用项目时由衷地说:“有中国石油产业扶贫的支持,台前县后起有望、振兴有望!”

    扶持一企,带动一县;村企联建,和谐一片。“是党和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促进了企业发展壮大,是央企的定点扶贫为企业腾飞插上了翅膀!”恒润石化董事长尚拥军说,“饮水思源,我们要把企业作为传递党和政府温暖、传承央企社会责任和爱心的渠道和平台,努力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就业、致富的机会,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尽责尽力,让产业扶贫发挥出最大的‘乘法效应’。”

    记者在台前、范县采访看到,中国石油的产业扶贫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实惠。在这个昔日的黄河“水窝子”,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石化工人。

    扶贫接力在持续。感恩于企业的帮扶,张塘坊村村民自发组织起义务清洁队、护厂队为企业搞好服务,在企业新项目建设中有29户村民主动拆掉了几代人居住的祖屋,有37户村民主动迁移了祖坟,村企关系发生了由“水火”关系向“鱼水”关系的重大转变,真正实现了和谐征地、和谐拆迁、和谐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

    对此,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给予高度评价并题词:“村企联建,实现双赢。” 

    一些在台前、范县受到中国石油帮扶的企业还接过扶贫“接力棒”,开展了“村企共建扶贫工程”,部分企业每年拿出利润的10%建立扶贫开发基金。“村企共建扶贫工程”开展两年多来,已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实施扶贫项目34个,3万多人增收。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石油创新扶贫模式有了收获,范台两县县域经济得到发展壮大,富裕了一方群众。

    范小建认为,“中国石油作为国有骨干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定从事定点扶贫工作,体现了央企为国分忧、关注民生的政治理念,是现代企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石油在河南濮阳的产业化帮扶,为国务院制订下步计划提供了有益尝试。要认真研究评估中国石油在定点扶贫工作方面的创新做法并加以推广。”

本报记者 潘志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3月07日 04 版

产业扶贫助力豫北“摘穷帽”
用心、用情回报革命老区
“断头路”成“幸福路”变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