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3月1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转型发展抢先机 区域中心初显现

——内蒙古乌海市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探索

于海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11日   08 版)

    书城处处翰墨香 

    节能灯生产企业车间

    葡萄丰收笑颜开

    正在装配的陕汽新能源汽车

    10年前,为了消耗掉无法外运的煤,乌海人采取煤变电和煤变焦化的方式,让滞销的煤一下子成了抢手货。

    10年后的今天,原煤不但抢手了,就连它的副产品,曾经被当成废物排放的焦炉煤气也成了香饽饽。总投资48亿元的乌海华油天然气焦炉煤气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可在短期内“吃掉”乌海所有焦化企业产生的焦炉尾气。该项目还吸引来了总投资15亿元的陕重汽乌海新能源专用车辆项目。

    这两个项目的落户是乌海市城市转型的一个缩影,乌海的煤经历一番复杂的变化后,已悄然洗去黑色,由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变身成为绿色能源。

    作为国家认定的3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大规模开发以来,乌海50多年累计产煤近7亿吨,动用储量约14亿吨,发电750多亿千瓦时,向国家上缴税费200多亿元,在过去人迹罕至的荒漠上建成了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资源日益减少,城市向何处去的问题,近年来,乌海市坚持科学发展,深入实施“经济转型、城市转型、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超前谋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动强化节能减排目标约束,努力提高本地资源综合利用率,延伸升级传统产业,坚定实施产业多元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着力改善民生,正在探索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如今,已被国家列为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

    先行一步的转型赢得发展机遇

    作为资源型城市,近年来,乌海市针对日趋衰减的煤炭资源优势,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聘请国内著名研究机构和专家先行规划,制定了《乌海市工业经济转型规划》、《乌海市“十二五”工业经济规划纲要》、《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产业转型为抓手,加快推进“两个转型、一个中心”建设,切实把转型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启动实施。

    近5年来,乌海坚持“关小上大、扶优汰劣”,加速淘汰落后产能,集中投资大项目,培育扶持规模企业,产业延伸、升级、多元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关停各类高耗能、高污染小企业1560多户,100万吨以下焦化、60万吨以下洗煤、30万吨以下井工煤矿全部关停。5年内,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增长了两倍,而单位GDP能耗较2007年下降了28.5%;二氧化硫排放量在GDP翻一番的情况下减少3.46万吨;煤焦化、氯碱化工两大国家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四大支柱产业及其延伸升级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高档陶瓷、太阳能光伏等非煤、非本地资源接续替代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2012年,乌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2.56亿元,增长14%;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94.56亿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47元,增长13.9%;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29元,增长15.2%。

    有限资源无限利用

    发展空间豁然开朗

    在转型发展中,乌海市切实从资源采掘、加工、转化各个环节,追求现有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竭力延长现有资源服务年限,进而为延伸升级支柱产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产业再造赢得时间。

    乌海市煤炭保有储量近30亿吨,且多为优质焦煤,发展煤化工产业优势突出,加之经过多年发展,煤焦化、氯碱化工生产加工基地规模优势明显,焦炭已形成1800万吨的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十二分之一,PVC产能达到120万吨,占全国电石法PVC生产的八分之一,产业规模、技术装备、节能环保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开采环节坚决避免“采富弃贫、采易弃难”,切实做到应采尽采,综合开发,全面利用。近年来,乌海按照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资源回收率、提升单井生产规模的原则,大力推进地方煤矿资源整合。并跳出“煤矿整合煤矿”的传统方式,按照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原则,将原有43家地方煤矿整合重组为13家煤炭企业,煤炭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产业延伸、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同时,综合开发利用好煤炭和非煤矿藏共伴生的煤系高岭土、煤层气、巷井水及各类金属、非金属资源,并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加工环节要坚持循环发展,按“食物链”科学设计产业产品链,拉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煤化工方面,在煤炭洗选基础上生产焦炭及其下游化产系列产品,用焦炭炼钢,并用洗煤厂产生的中煤、矸石、煤泥等大量劣质煤就地消化发电。引进建设了总投资48亿元的中石油华油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收集焦化厂产生的焦炉煤气制取液化天然气(LNG)、轻质燃料油、石脑油、煤沥青、富氢气、清洁油等产品,液化天然气又成为陕汽乌海天然气重卡的主要原料。炼钢和发电产生的炉灰渣再用于生产水泥,从而实现循环利用。从产品价值增值角度测算,原煤经过洗选后产值增加1.73倍;经洗选、焦化后增值4.21倍;经洗选、焦化、焦油加工后增值5.21倍,而产品利润增值分别为1.3、9.73、10.6和12倍之多。氯碱化工方面,以煤、石灰石为原料生产电石,电石生产PVC,PVC可深加工成各类型材、板材、管材、塑料制品等。电石还可以向下游生产双氰胺,用于发展医药、化肥、农药产品、洗涤剂等精细化工。氯碱化工产生的液氯,又是生产硅材料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硅化工方面,主要以工业硅为原料,以有机硅单体为重点,发展硅胶、多晶硅等,形成具有循环链条的硅系列产品的产业集群。煤化工、氯碱化工和硅化工通过产品实现链接,进一步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循环。

    乌海还充分利用周边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不断发挥和增强本地区交通运输能力,大力发展大型生产性物流业,打造区域仓储物流中心,为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支撑延长现有产业发展周期。 

    多元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转型中,乌海既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又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培育新的产业支撑,推动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大力发展非资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一五”以来,乌海市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优质产业转移,积极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作为接续替代产业,开工建设了陕汽天然气重卡、庞大专用车改装、神东集团乌海维修中心和唐山神州矿山机械、富瑞特特种设备等一批大项目,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启动实施了隆兴佰鸿LED灯、东药丙炔醇、腾龙精细化工、神华乌海能源多孔硝铵、蓝星玻璃升级改造、天宇化工高档填料等一批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工业产品由焦炭、电石、PVC等初级产品向煤焦油、炭黑、PVC管材型材、LED节能灯、高档建材、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等多元深加工产品延伸。

    着力发展为转型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推动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用发展工业的决心、思路和办法,全面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和竞争力提升。在物流业方面,制定出台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建设了铁神、呼铁同洲、呼铁众利、如意俊安、海勃湾物流园区等项目,开工建设焦炭产品交易中心、海化PVC西部物流仓储中心,正在打造成为辐射陕、甘、宁的区域生产性物流基地。在商贸流通业方面,逐步构建起了以大型综合性商业设施为主体,以品牌店、专业店为补充的现代商贸集聚带。目前,全市商业网点达到1.7万个,总营业面积11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商业面积1.2平方米,居全自治区第一。正在引进建设沃尔玛、华润万家、苏宁电器、维多利、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国际国内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在金融服务业方面,出台了加快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市银行、保险、担保等各类金融机构已经达到64家。着力把乌海打造成为服务多元、生态良好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在旅游业方面,对星级酒店、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给予奖励和扶持。在书法产业方面,打造“书法之城”品牌,大力发展以文房四宝为重点的书法文化产业,深入挖掘书法文化内涵,中国书法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城市转型借势快速推进

    依托经济转型,乌海市正在由工矿服务区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由工业城市向文化旅游城市转变、由环境脆弱城市向滨水宜居城市转变。

    在城市转型上,乌海市规划先行,近4年来,市区两级投入7000多万元用于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经费投入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在高水平规划指导下,如今,乌海市滨河新区与旧区已连为一体,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建成区面积由37.5平方公里扩展到55.8平方公里。一批教育体育、医疗基础设施,以及商业中心和物流园区的建设,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一批金融企业的入驻为这座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家本部大开发重点工程——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自2010年4月开工以来,进展顺利,今年年底工程将初步具备蓄水条件,工程主体形象完成,今年就要实现蓄水,库区基本形成,118平方公里水面景观即将呈现。

    一元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全市54个行政村、3个企业农场整合为13个行政村和6个涉农社区。农牧业进一步向社会化投资、公司化经营发展,投资千万元以上在建农业项目达到15个,葡萄种植、温室建设公司化比例达到90%以上,三次产业相融互促发展步入新阶段,农区居民纯收入40%来自非农产业。此外,“零参保家庭”入社保、棚户区搬迁改造等惠民措施为城市的文明和谐提供了重要保证。 

    虽是“因煤而兴”,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煤城印象”正悄然被“文化之市”所取代。

    2008年9月,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首个“中国书法城”;2011年9月,被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命名为“中国硬笔书法名城”;2012年8月30日,被中国赏石协会命名为“中国赏石城”……

    据不完全统计,在只有55万人口的城市中,乌海市常年习练书法的有上万人,随时可以拿出作品参加各级书法展的也有3000多人。截至目前,乌海市书法家协会已拥有会员1500多人,其中121人为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23人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书法文化”和“赏石文化”双轮驱动、相映成辉的良好局面,成为乌海市两张金质名片。乌海的文化正从现象向产业转变。乌海有玩石者十万之众,每年一届的大型石展,成交量逐年攀升、成交额数以亿计,加之其带动的住宿、餐饮、旅游等各方面消费的展会经济效益就更是不可估量,据约算对地方GDP和利税贡献率均可达5%以上。

    同时,为加强与周边及外界联系,近年来,乌海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空前,三区间实现了“一刻钟”经济圈,城际快速通道顺延至周边的乌素图、蒙西、棋盘井地区,更加便捷周边地区人们来乌海生活消费。并且,乌海机场航线增至6条,从乌海乘机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天津。

    乌海,昔日人们眼中的重工业城市,正被区域生活居住中心、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教育医疗中心和运动休闲中心的崭新形象所取代,一座现代化的中心城市正崛起在自治区西部。

    同时,乌海全力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0多亿元,实施了一批生态建设项目。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7.5%,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高于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近5年来财政对各项民生的投入累计达193亿元,年均增长29%,占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主要民生指标均居内蒙古前列。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就业、养老、救助、残疾人等城市服务软实力不断提升。率先在自治区启动实施了惠及全市1/3人口15万人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通过划拨土地、税费减免、配套设施等累计投入66亿元,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7.4万套,已基本建成的5万套,2.3万户棚户区居民和住房困难家庭喜迁新居,廉租房实现了人均15平米以下低保户应保尽保。

    目前,乌海正在抢抓机遇,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利用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以及国务院先前出台的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实施创业就业、收入倍增、社会保障、住房安居、人口素质、人才强市、法治文明、公共安全八大民生工程,努力建设和谐文明城市。

    乌海要率先

    在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乌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乌海要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此相配合,将努力在自治区实现“三个率先”,即率先实现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四轮”驱动发展的进程中,乌海充分发挥城市化基础优势,按照人口向城区、库区、黄河两岸集中的城市发展思路,坚持“建管并重,和谐共建”的理念,以推进城市转型为目标,着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以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城市为目标,全力打造和谐乌海。

    未来5年,将加快建设富裕乌海、宜居乌海、美丽乌海、幸福乌海、和谐乌海。“五个乌海”的目标,是乌海在转型提质和富民强市的道路上展现出来的决心,是过去5年乌海经济社会发展积累起来的智慧和底气。

    按照科学发展的新思路,乌海市提出了打造百年乌海的宏伟蓝图,前五十年在“乌”字上做文章,主要是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后五十年在“海”字上做文章,主要围绕乌海湖大力开发建设,塑造城市滨水特色,打造生态良好、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同时,乌海切实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可喜的是,近年来,乌海市农区居民收入连续七年居全区前茅。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将原国有、集体、劳服、农垦企业职工和“五七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资助“零社保”低保家庭、库区移民等困难群体1.88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全市各类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区合作医疗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

    “五个乌海”划定了城市发展蓝图。随着甘德尔山旅游区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乌海市将甘德尔山旅游区、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与乌海市三个城区以及滨河西区作为一个整体构成环山环湖发展区,城市发展从“避水”向“滨水、亲水”转变,发展总体目标为产业发展走向多元化,从专业化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转变,吸引区域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由分散向集聚转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向滨水、生态园林、宜居特色城市转变。

    根据新的城市发展规划,未来的乌海将在依托现有的和潜在的、新生的核心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已经完成矿业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变的基础上,继续向宜居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生态绿洲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转型升级。

    AD

于海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3月11日 08 版

转型发展抢先机 区域中心初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