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和银监会副主席蔡锷生都是两会上的焦点人物。而这两位政协委员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交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就开始接触两会的建议提案。
那时候“四人帮”刚被打倒不久,还是中学教师的葛剑雄当上了上海市人大代表。葛剑雄记得,那时候的代表不知道什么叫“建议”,很多人就找他来替写。后来,他被增补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再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又要以“提案”的方式继续参政。而蔡锷生的经历则恰恰相反,从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人民银行做处长开始,他就要负责回复委员的提案。
“凑数很容易,但是要提高质量不那么简单。”蔡锷生在发言里谈道。而另一个会场的葛剑雄也提到:“别看如今提案的数量多,真正符合质量的没那么多。”
蔡锷生说,他看到的很多提案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喜欢说大事,不喜欢提具体问题。动不动就是扶持民营机构,看15份,15份都是这个”。
“说实话,这种问题不是我们一个部门能够回复得了的。”蔡锷生说。而另一种提案往往会涉及很多办复部门,“比如说涉及到财政部牵头,其他几个部门协商。那一般处理方法就是:我们拿来一看,是他们牵头,签个字过去再说吧,反正说了又不算。”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觉得从制度层面需要顶层设计,但是从提案的角度,问题一定要提得越具体越好,最好有一个核心内容,指定一个部门。”蔡锷生说。
葛剑雄同样认为,当下的提案水平有待提高,“提案一般不能太长。有些提案长得不得了,有必要吗?”
他说,提案的内容也应该有所限制。“比如说,不归中央政府管的,你就不该提到全国两会。有些是政府部门本身办不好的,你就该督促他办到,或者质询他为什么办不到。”葛剑雄继续说:“其实我们是有规定的,涉及个人的事情不能提提案,司法机关已经立案的不能再提提案。但是,的确有些代表委员滥用职权。”
全国政协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邵鸿每年都要阅读500到700份提案。他发现,很多委员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写提案的规范,一些人“喜欢东一枪西一枪,哪个‘热’写哪个”;另一些人则会写出“一句话提案”,整篇提案只有一句话“加强什么什么建设”。
对于怎么写提案,邵鸿建议,“从自己最熟悉的专业出发,做一个扎实调研,提出具体问题。”
葛剑雄则十分看重“案由是什么,怎么论证的”。
如今,蔡锷生从看提案的人变成了写提案的人,在小组讨论会上,他再三跟在座的委员强调:“怎么写提案,是个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