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3月16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理想主义 催我上路

陈鹏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16日   03 版)

    从“读者”到“作者”,在《中国青年报》为我铺就的新闻路上,我已走了十几年。24岁的我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但最珍惜的,是我的理想,以及赋予我理想的《中国青年报》。

    成为中青报的读者,看似偶然。2000年年底的一次“家庭议事会”讨论订阅哪份全家都爱看的报纸,我从学校借阅室带回的《中国青年报》给了父母最佳的选择:“国字号、为青年,就是她了!”当这份青春的报纸伴着我从少年走到青年,当中青报的剪报袋都需要专门辟出一个柜子盛放,摘抄本都已经用到第N个,我愈发觉得,父母作出“订中青报”的决定是明智的。

    大学阶段,就读新闻学专业的我在母校新闻中心做学生助理,每天我都会“偷偷地”把前一天别人看过的中青报带回宿舍,晚上拿着剪刀“咔嚓咔嚓”,把自己喜欢的文字留下,按照日期先后存放在文件袋中。室友笑我“闲得慌”,因为大家不解我为何常年剪报,更不解我为何只剪一份报。别人问我理由时,我总是傻傻一笑:以后肯定会有用的。然而,与其说剪下的报纸会有用,不如说存在脑海的中青笔法、留在心田的新闻理想会有用。

    中青报教会我太多,多到我已经无法定义从这张报上学到的哪一门课最重要。虽然她既没教我怎样考研,又没告诉我新闻的既定格式,但是,她给我上好了“理想”这门课。

    2011年,报名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国防生的我一直踌躇着,正是那天案头上的冰点周刊,徐百柯老师的一篇《青年的选择里含着国家取向》深深打动了我,也给了我最后的抉择:用一身军装绿,为青春添一抹亮色;用一段军旅岁月,来体察另一种人生况味。

    成为中青报的作者,更是一种必然。2012年,我来到中国青年报四川记者站实习,半年的实习经历使我更加意识到,过去十几年的读报史是我采写的最大动力与源泉。观察我所在的城市,梳理近期的生活,总是有赶不完的稿、道不尽的话。

    一位参加《中国青年报》读者圆梦行动“与编辑记者面对面”活动的读者说:中国青年报这盘“菜”吃了多年,终于见到了做“菜”的“厨子”。我想我是幸运的,能从一名“食客”,变成一位“助理厨子”——虽然做出的菜品欠佳,但起码在灶台前站了一下,就对得起自己心头的那份理想与爱。

    我顶着“新闻系学子”的名号,混迹于两所大学整整7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比“理想”对于新闻系的学子更重要。除了中青报,再也找不到一位更合适的报纸充当理想道路上的“导师”。庆幸一路有中青报相伴,无论走得多远,她都在用理想主义的响亮号角,催我上路。

    (作者系四川大学2010级新闻学专业硕士、成都军区国防生,本报第一届银牌读者)

    “寻找《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第二届)暨邀请报道对象回家”活动已接近尾声,参选材料请发送邮件至cydreader@163.com或邮寄至:北京市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收,邮编:100702,4月10日截稿。详情请登录中青在线(www.cyol.net)活动专区或关注“中国青年报读者俱乐部”官方微博和微信(cyd-reader)。

分享到:
破解农民贷款难 银行不能偷懒
顺德区政府与清华大学
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
追逐梦想 永不止步
环卫女工当代表 城市美容放心上
深圳海砂抽检近一成不合格
铁路实际资产情况正在清查
理想主义 催我上路
谁去基层当医生
我国维和工兵再赴黎巴嫩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