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焦虑无所不在的年代。
网络上,各类“焦虑帖”泛滥成灾。“月薪×万才敢恋爱”、“退休前准备××万才能养老”、“育儿成本最低××万”等,隔三差五就被拎出来热传,且相关数据不断被刷新。
社交生活中,没有几个话题能像“焦虑”那样引发共鸣。你只需开个头,就自然有人七嘴八舌地凑过来:未婚的为婚嫁着急,已婚的为家计焦虑,求职的发愁工作难寻,在职的忧虑晋升不易。
这是个时代特征鲜明的难题:为何人人都焦虑?如何才能不焦虑?
把我觉得好的都给你
晓晴在网上的签名是“把我觉得好的都给你”。“你”是她正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芊芊。晓晴对自己的人生有太多不满:身边的上海女同事,不仅教育经历比她优秀,而且个个优雅时尚又见多识广,“经常觉得无论自己工作多努力,跟她们比起来始终输口气。很多东西不是后天想补就能补的。”
“女要富养啊。”网上铺天盖地的“富养帖”让晓晴醍醐灌顶。如果我也从小学钢琴、跳芭蕾,对着原版电影学一口流利美语,现在绝对不会输给她们吧?每读一次这类帖子,晓晴就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重了一分,无形的力量在鞭策她前进——绝对不能让芊芊重蹈覆辙,一定要给她最好的,将她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女生。
晓晴为芊芊画了幅“理想图”:举止优雅,彬彬有礼,一看就知家教极好;聪明好问,学贯中西,名校出身是必须的;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总之,就是“把我觉得好的都给你”。
不过这个“好”给起来还真不容易。
芊芊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周一、周四学英语,周三学钢琴,周五学油画,周六下午游泳班。寒暑假外出旅游,日程上必定排满各种博物馆。因为有篇“富养帖”说了,“女孩富养,其真义是从小要培养她的气质,开阔她的视野,增加她的阅世能力,增强她的见识”。
然而“给”得越多,晓晴却越焦虑。
一是始终担心给得“不够好”。这年头哪个女孩不学钢琴舞蹈绘画,学简单,学好却不易。晓晴常去的父母论坛上,经常有各种师资讨论帖。每次她都会主动对照,担心给芊芊安排的老师“不够强大”。
二是担心芊芊接受得“不够好”。除了对英语班饶有兴致外,芊芊更喜欢随意涂鸦而不是画油画,对钢琴更是心不在焉。两年多来,练琴屡屡成为母女大战的导火索。咆哮、哭泣、责罚,“人家郎朗不也是打出来的天才吗?”晓晴读了大量的神童培养帖,尝试了各种诱导芊芊勤练琴的办法,但统统以失败告终。每次收拾摔了一地的琴谱时,晓晴都忍不住抽泣,恨铁不成钢,一番良苦用心无从诉说。
一次芊芊大闹,说要砸琴,晓晴终于崩溃了,泣不成声地找闺蜜马佳哭诉。
马佳不敢明说,晓晴的焦虑根源其实是她的自卑感和功利心,因为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所以不断自我加压,最后将压力转移到了芊芊身上。
“以虎妈的强压教育法,目标太高,如此高难度,能不焦虑吗?但你觉得好的,未必是芊芊适合和需要的‘好’,别把自己未竟的人生梦想施加到孩子身上。”
马佳劝晓晴把苛刻的目标降低。自我减负,自然就不那么焦虑了。
“快乐教育”带来不快乐的结果
别看马佳分析得头头是道,但事实上,她自己也是个“焦虑症患者”。
马佳是“快乐教育”的拥趸,主张孩子应该有个快乐的童年,尽情玩耍。“中国孩子在不停地学习,但最后除了考试拿高分,其他方面却处于劣势。”
然而美好的设想很快被现实击得粉碎。儿子马千里一上学,各种状况就蜂拥而至,一下子把马佳拖入焦虑漩涡。
开学没几天,语文老师就找马佳谈话了。老师坦言班上只有3名学生没学过拼音,不可能为几个人放慢教学速度,家长得给小孩开小灶,让他尽快跟上来。
无论有多不情愿,马佳也只能照办。考试分数虽然不重要,但成绩太差会影响孩子的上学兴趣和自信心。
拼音问题过关了,但一开家长会,马佳又遭重创。会上,马佳建言学校应在音乐修养、绘画欣赏、劳动环保等方面加强教育,结果被老师委婉指出,马千里的学习一直处在中下游,当务之急是先提高成绩。
当年马佳力排众议,“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加减乘除识字什么的,上学学起来很快”。但现在她发现,别人家孩子早已提前跑出3000米,马千里学得再快也只有拼命追赶的份儿。数学,80道口算题,别人只要6~8分钟就完成了,马千里得十三四分钟。语文,有人拿到课文就能通篇朗读,马千里还在不停地给生字注拼音。几回考试下来,马千里都稳居倒数10名, 快乐教育带来了不快乐的结果 。
马佳失眠了。恐慌和焦虑令她不断自省:一直以来自己都在带着孩子走弯路吗?在中国实践快乐教育其实是耽误孩子吗?她不停地跟朋友诉苦,和家人商讨对策。一向被排斥的补课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马千里的日程表上。
焦虑的不是马佳一个人。这一代学龄童的父母,很多人当年都深受应试教育的苦,因此,特别希望下一代能在快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成长。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中苦苦挣扎。
网上热传一个“难淡定”的帖子,说北京某家庭崇尚素质教育,小孩还在美国读过一年书,没想到回来后各科考试成绩惨淡,连英语都输给没出过国的同学,家长一下子就无法淡定了。
马佳很绝望。然而最终帮她排解焦虑的,仍是马千里的老师。
在马佳不断电话、短信表达对孩子成绩的担忧后,班主任约马佳长谈了一次。老师分析了马千里的几张试卷,多数错误是因为粗心大意,说明对知识的掌握还是不错的。此外,虽然考分不理想,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孩子在不断进步。
老师给马佳吃定心丸:“他这样的孩子,现在虽然比别人落后点,但只要稍加努力,通常到了二三年级都会赶上来,无需太过忧心。”
马佳这才发现,原来孩子一点儿都不差,只是不适应目前的教育方式而已。而她因为过于焦虑,竟主动过滤了积极信息,一头钻进牛角尖。“焦虑是对自己无法改变现有社会状况但又必须生活其中的担忧。如果没有后续小升初、初升高的压力,我当然愿意继续快乐教育 。但现状是应试教育的选拔方式摆在那儿,我们无法改变,就变成不停地给孩子施压。”
家有读书郎,焦虑半辈子。马佳现在还没有找到化解焦虑的好办法,她只能提醒自己,无论多焦虑,都尽量不要把压力转嫁到马千里身上。
三十不立的煎熬
贾鹤祥,31岁,月入过万的单身IT男。在养家育儿族眼里,这样的单身贵族是最快乐的。但贾鹤祥说,其实他才是多重焦虑压身呢。
春节过后,贾鹤祥越发焦虑了。这个长假过得实在悲催。节前一直在冷战的女朋友发来决绝的分手短信,这回是真的不回头了。他还在情伤暗舔,父母亲朋已开始一轮又一轮的逼婚:三十而立、无后为大、先成家后立业等。贾鹤祥心里有苦说不出,这年头,没立业咋成家啊!
所有的纠结都集中在一个字上:钱。
平心而论,贾鹤祥的收入在北京也算得上中等了。但是一个“外来务工青年”想在北京扎根,第一大难题就是房子。不错的收入和北京的房价比起来,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更要命的是,虽然天天说调控,可房价依旧一路上升,速度远远超过他的工资涨幅。每次查看存折,贾鹤祥都一阵子心灰意冷。
“三室两厅才敢婚”、“十大城市娶老婆成本排行榜”、“80后结婚成本是60后的263倍”,贾鹤祥说,自己对这些未婚族的“焦虑帖”感同身受。
贾鹤祥也不愿归咎于女生太物质,尽管他和女友分手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搞不定房子。“谁都有过好日子的愿望不是?身为男人,我也不想让老婆孩子挤在出租房里,被人赶来赶去。”贾鹤祥说,没房子他也没勇气结婚。
想买房就要挣更多的钱,就必须加倍努力工作,但这又让贾鹤祥有了更多的焦虑。尽管才31岁,但在IT行业,他已经“感受到明显的中年危机”了。做研发的,加班加点是正常事,以前熬夜,眯两小时便又生龙活虎,可从今年开始,贾鹤祥觉得身体吃不消了。疼痛、不适纷纷袭来,查来查去却只查出个亚健康。
这年头各种健康警示又特别盛行,尤其是网络上积劳成疾的重症患者写的反思帖、告诫帖。贾鹤祥每看一次,心理负担就重一分。他觉得再这么下去,总有一天也会灯油熬尽。贾鹤祥有时候特别怕上网,“到处是这样的负面消息,看了心情沉重。”
想转型,走管理路线,但程序员太多,管理者就那么几个,竞争相当激烈。创业?更不易,搞不好连仅有的一点身家都要搭进去。
前行艰难,原地踏步也不行,身后那帮90后正虎视眈眈往前冲。他们年轻,有干劲儿有上进心,加班熬夜后打个盹儿又满血复活。“你不跟着拼下去的话,随时有可能被他们拍死在沙滩上。”
贾鹤祥不知道以后的路该如何走下去。逃离北上广?那是彻底宣告失败。继续耗着?可就算升职加薪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去年有人发过篇《年薪20万生活在底层》,遭致大量批判,贾鹤祥却“深知其苦”。
20万元又怎样?不吃不喝10年,买套五环外小两居。然后呢?筹备育儿费。早几年就说上海育儿成本49万元,现在北京也只多不少了吧。再然后呢?筹备养老金。有人算过,80后养老需备足300万元……
带着太多的问号,贾鹤祥去求教那个天塌下来都能扛的乐天派师姐。师姐一针见血地指出,贾鹤祥是“伪焦虑”,看到什么负面信息都主动往上凑,把事情往最坏处想。
“天下那么多夫妻,谁说就个个有房的?那么多租房的,有几个冷雨天被突然赶出?那么多年薪不到20万的,人家就不养娃不养老了?”
贾鹤祥突然发现,愁也罢乐也罢,大家的日子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他决定,从此珍惜生命,远离焦虑帖。
本报记者 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