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3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未知的恐惧
总会被无限放大

文慈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26日   11 版)

    “焦虑帖”获得高关注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比如,群体智慧理论讲到,当个体独立思考与决断时,往往更理智、积极;但在群体中,个体反而更容易盲从。因此,正面情绪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而负面情绪却容易病毒式扩散。

    我们看到,不论是食品安全、空气质量,还是生活成本、个人健康,每一个带有负面感受的“焦虑帖”都能在网络上得到广泛关注和大面积传播。而这种放大,甚至远远超过那些“正能量”的影响力。

    对生活在各种压力下的大多数人来说,“焦虑帖”给我们积压已久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发泄通道。在这种发泄中,个体也在寻找着被认同的归属感——不管现实情况如何,至少在情绪这个层面上,每个热衷“焦虑帖”的人都找到了“我不是一个人”、“我属于大多数”的安全感。

    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发泄式的焦虑。这一理论认为,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研究表明,遇到愉快或成功的事,进行内归因能增强自信,有利于心理健康;遇到不愉快的事,外归因则能缓解压力。

    也就是说,在遇到生活中那些我们无力改变的现实问题时,抱怨、焦虑、不满、愤怒等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确立自我价值。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当然不能每天都生活在这些负面情绪里怨天尤人。“焦虑帖”就像恐怖片,让人感到恐惧的并不是可怕的场面,而是感觉得到危险就在附近,却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什么时候发生——未知的恐惧总会被无限放大。

    “月薪×万才敢恋爱”、“退休前准备××万才能养老”、“育儿成本最低××万”等在网络上屡屡引发热议的“焦虑帖”,也呈现出另外一个事实:当我们面对扑朔迷离的未来时,总是需要借助一些确定的东西来使自己安稳下来。在面对不确定时,人们往往更容易不知所措,相比之下,明确的、具体的、量化的生活,即便看起来遥不可及,但也会成为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文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3月26日 11 版

万花筒
“焦虑帖”读不出你的现在与未来
未知的恐惧
总会被无限放大
我不喜欢有攻击性的自己
看台
两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