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3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独立书评

文化前线的破冰者

——读《美学操练》

仵从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26日   10 版)

    最近,由学者叶廷芳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美学操练》,似乎又令人重回被知识界、思想界视为黄金岁月的上世纪80年代。它共收录文章26篇,时间跨度长达25年(1985年~2010年)。其中所涉及的 “悖谬”、“怪诞”、“巴洛克”、“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与展望”,以及“西方现当代文学”、“平民美学”、“现代性与普适性”、“传统的二重性”等问题,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文学、艺术、文化乃至社会生活所尖锐面对,并需要梳理、辨析和廓清的真问题。叶廷芳不愧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

    叶廷芳不仅有自觉的问题意识,同样可贵的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性立场。如,关于“现代性”问题是有尖锐争议的,其在实践层面远比理论层面复杂。在我们文化保守主义根深蒂固的历史环境中,叶廷芳将文学、艺术中代表“现代性”精神的“大写的现代人”、“现代性与普世性”、“平民美学”等诸多观念予以充分的肯定与张扬,对“传统文化”之二重性尤其是其中之保守性,作出了现代性立场的分析与评价,这些对于我们的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甚至国家的现代性转化与进程,都具有贡献性的思考。

    检阅《美学操练》全书,很容易发现的又一特点,是叶廷芳开阔的视域与文化的高度。该书所论涉及包括世界文学、中外戏剧、东西方建筑、中西文化等诸多领域。叶廷芳常常置文于纵向的“历史”与横向的“世界”坐标中,收放自如的从容与自信屡屡向人们展示了论者开阔的视域与丰富广博的知识。无疑,深刻精辟的见解亦由之而生发。以我个人之交往与印象,当代学者在“专业”领域内杰出者众,“跨专业”说话的杰出者寡。《美学操练》中无论是文学问题、艺术问题、建筑问题抑或理论问题,甚至戏剧中的表演与导演问题,皆能从中西文化的角度与高度加以论析。

    在《美学操练》中,我们还可感到论者自觉的人文情怀以及与之相通的平民意识、民主思想。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内问题的研究,对于研究者以至于任何从业者,都必须有对“人”的自觉关注。人是出发点,亦是归宿点。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无此,学问即是干瘪的、僵硬的;论者即是机械的、冰冷的;其结论亦是可疑的。有了人文情怀,论者才会去关注活生生的问题、活生生的人,文也才可能有温度、有灵魂、有介入、有力量。

    以“人”为原点,叶廷芳讨论“后现代”文化现象,提炼出其中的“平民美学”新概念,并认为对“平民美学”的定位与研究是“理论工作者的一项任务”;他以歌德与席勒两位巨人为对象讨论“大写的现代人”问题,指出两位智者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们“放眼世界、拥抱人类。并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作最高的价值追求”;他关注高行健的先锋、实验戏剧,肯定他戏剧观中“有了人,有了人的动作,才有戏剧的可能”的艺术主张;他在讨论中国当代戏剧的强身之道时,明确提出“戏剧的人文观念必须更新”,应有“更深厚的人文品格”与“大爱意识”;他在讨论中国传统建筑时,准确指出了“中国的木构建筑似乎更接近自然,更亲近人性”这一特征,同时,也以自觉的民主意识否定了中国传统建筑浓郁的“皇权意识”。简言之,人,人文情怀,平民意识,民主思想与文学艺术及其理论问题,在叶廷芳处,都是与他的人与文融为一体的。

    纵观叶廷芳40余年的学术道路与学者生涯,他实在是一个不停息的耕耘者。以《美学操练》作为物证,仅仅我的书架上就罗列着“叶著(包括译编)”20余种(他全部的编译著逾50余部)。其中《卡夫卡全集》、《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论卡夫卡》、《美的流动》、《遍寻缪斯》、《扬子——莱茵:搭一座文化桥》、《不圆的珍珠》、《卡夫卡及其他》、《信步闲庭》,以及我们正在讨论的《美学操练》,这些由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随笔性文集是作者关于德国文学与文化、欧洲文学与文化、中外戏剧电影及绘画音乐、东西方建筑以及与之相涉及的诸多“美学问题”思考的辛劳成果。我以为,叶廷芳是中国进入新时期之后,在学术研究领域内最早的“破冰者”与“先行者”之一,是德语文学与德国文学研究与推广的领衔学者,亦是我国无可争议的卡夫卡研究权威。更关键的是,他是新时期以来,突破思想牢笼身在“文化前线”不断推进的“探索者”,是以学术精神之“有道”践行入世之“有为”的勇者。

仵从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3月26日 10 版

《行动改变生存》倡导“阳光公益”
王蒙:谁没有镣铐
文化前线的破冰者
陈忠实感谢“扶上马,送一路”的人
谁都不是先哲
“与雷锋同行”
引领时代风尚
《朱零编诗》诠释诗歌态度
《格外》 “成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