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石油,浓稠厚重,沉淀了石油人几多“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志魂魄,又浓缩了石油人几多不忘苍生的百姓情怀。
一滴油的责任有多重,中国青年报记者进行了寻访。自2012年11月以来,以“石油·百姓”为主题,历时4个月,中国青年报派出10余位记者,行程几万公里,奔赴1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追寻、探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的大扶贫步履;全景式记录、多角度呈现中国石油探索大扶贫之路的努力与实践。
本报记者所到之处,从西藏海拨5000余米的“生命禁区”双湖,到戈壁纵横的青海冷湖;从地域广袤的新疆,到革命老区河南、江西、贵州;从干涸少雨的西北宁夏、甘肃、陕西,到三峡移民库区重庆开县……
滴滴石油凝聚成几亿吨。在记者们的笔下,我们看到,中国石油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价值理念,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不忘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忘把扶贫济困的民生之责扛在肩上,从定点扶贫到与对口支援并举,从简单的项目援助“输血”式扶贫到民生、产业、智力扶贫相结合的“造血”扶贫,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扶贫之路,堪称我国扶贫事业的典范与排头兵。
在记者们的记录中,我们看到,哪里有民生之苦、哪里有民生之疾,中国石油扶贫的脚步就迈向哪里。
在记者们的镜头里,最令人难忘的,是宝石花中绽放的百姓表情。
在西藏双湖区,82岁的次仁朵玛手摇转经筒,不住地说:“扎西德勒!共产党好!”中国石油援建的敬老院,让她老有所托,病有所医。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农民阿不都热合木自信满满地说“我用上了全国价格最低的天然气!”中国石油援疆建设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让“福气”环绕塔里木。
在青海冷湖,居民苏晓威拧开家里的水龙头,捧出一杯清亮的水。中国石油对口援建青海冷湖镇饮水工程,让一渠清水润冷湖。
在陕、甘、宁,人们世代饱受缺水少雨的折磨。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中国石油广大共产党员行动起来,先后捐建近3万口母亲水窖,为贫困干涸的西北地区播洒甘霖雨露,被今年遭受大旱的甘肃老百姓说成是“救命窖”。
在革命老区河南台前、范县,在江西横峰,在贵州习水,在三峡库区重庆开县,老百姓的笑容融入一条条“幸福路”、“爱民渠”,更投入到“输血”变“造血”扶贫带来的致富喜悦中。
在记者们的寻访中,我们结识、见证了一批中国石油扶贫干部。他们深知,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党心连着民心、体现责任心与爱心的事业,要带着对百姓的深厚感情,才能做好扶贫工作。
透视一滴油的责任,我们得以看见,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央企,堪称支撑中国经济的脊梁。我们更看见,每一滴油中,所凝结的不仅仅是耀眼的利润。当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为确保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民众生活平稳有序,这滴油必须义无反顾承担起巨大市场风险,哪怕炼油和天然气严重亏损也在所不惜。
这滴油,大多数时候沉默无语,当石油企业陷入公众对央企“垄断”的围攻、指责,乃至谩骂声中时,这滴油默默地融入雪域高原、戈壁荒漠、革命老区、三峡库区、贫困片区等,修路、建医院、架水管、盖学校……石油人深知,解民生之苦、助民生之需,是一滴油与生俱来的天然基因和不可推托的社会责任。
“动真情、真扶贫、扶真贫”,不做秀、不摆花架子,因为石油人掂量得出一滴油中的百姓分量,因为石油人心中有一分浓得化不开的百姓情结。因此,大扶贫路上,石油人以坚定的执行力,为党分忧,为国家分忧,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扶贫步履,走得坚毅执着、走得无怨无悔。
诚如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秦国英评价说,一个伟大企业是努力使社会更美好。中国石油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思考行事,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这是一家真诚而有追求的企业,一家高尚而有奉献的企业。
石油人的百姓情怀,正是一滴油宝贵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