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次,我听到人们用《双城记》的伟大开头来形容当今中国: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阐释了现实的复杂和多样。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选择:怎样去面对所谓的最好与最坏。
“青年自我组织”的兴起和发展便是众多选择中的一种,它是指年轻人围绕某个共同目的自发形成的非官方的社群。在中国,基于互联网的青年自我组织,已有十余年历史。近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的“青年自我组织新观察:从抱团取暖到行动创造”分享活动,让我看到了这种组织壮大的希望:他们的空间不再局限于互联网上,关注的社会议题也更为广泛,并且开始更多地付诸行动和表达,试图改变“坏”的现实,建立“好”的未来。令人欣喜的是,青年自我组织已经从一线城市出发走向了二三线城市。
这次分享活动中的案例充分体现了青年自我组织的多样性:“青年志”关注青年文化研究;“CAPE”致力于分享海外经验和支持线下主题分享;“多背一公斤”项目阐释了“独立志愿者”的概念,以新的方式为改善农村教育出力;“连客”则重在用商业模式实现“经历分享”。在分享会之外,还有着许多关注环保、教育、疾病等公共议题的青年组织。
尽管和国外、港台的青年自我组织相比,目前中国大陆这一组织形式所涉议题的公共性还不够明显,但青年在这类组织中的学习、体验经历弥足珍贵,他们有机会通过理性、积极的渠道表达切身的诉求,并热情地参与到公共领域的建设之中。
我觉得青年自我组织的新发展,显示了当代中国青年更成熟的一面。我们时常能听到老一辈的大学生感叹当今象牙塔的不堪,为年轻人的浪漫和激情被现实吞噬而痛心,实际上,许多青年学子正在努力向社会展示这样一种形象:注重行动和实用主义,看起来不够浪漫,不敢冒险,但依然拥有青春的梦想。
和上一代人相比,我们确实属于幸运的一代,虽然房价已经高得离谱,“拼爹”现象正在腐蚀着社会的公正,雾霾也会随时威胁我们的健康,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我们对未来依然充满乐观。因为未来的世界属于今天的年轻人。
在这次分享活动中,《人物》杂志的一名记者说:“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生的年轻人,是开始关注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年轻人。”但我们绝非自私的一代。伴随我们成长的是个人主义的兴起,强调个性与竞争,这难免会让人感到痛苦或失落,但也强化了我们“折腾的欲望”和自省的精神。我们关照到自己内心的某种诉求,进而发现他人也有类似的欲望,这就有了组织的可能。而且,我们赶上了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它使得我们能以成本低廉却很便捷的方式,在一个似乎无所不能的空间里寻找到志同道合者。
感谢这个时代带来的有利因素,当今的青年可以去实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超时代的“作为政治性动物的人”,以有限的生命,实践永恒的人性。我们是相信个人奋斗的一代,但个人奋斗会遭遇其天花板,而青年组织的存在,能把这个天花板托得更高。
青年自我组织中的年轻人,从数量上来看,还不够庞大,但我相信,它会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因为今天的我们不再是愤世嫉俗的呐喊者,我们有共同的特质,同时又充满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理性的讨论、表达和行动去改变那些令人失望或伤心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