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台没有插电的“弃婴保温箱”:一个瘦小的女婴躺在其中,20多双手轮流为她取暖。
3月27日,当小女孩被送到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时,儿科主任徐浩用温度计根本量不出她的体温。她发现,小家伙的大腿外侧已经变硬了,“就像冻柿子”,小嘴也变得发紫。
那一天,这个东北城市的平均温度只有零摄氏度左右。在铁西区重工街一个“平时只有捡垃圾的会来”的巷子深处,这个弃婴被发现躺在一个红色的旅行袋里。一条腈纶绒毯和一件咖啡色的羽绒夹克,是她在这个雨后清晨的御寒衣物。
人们以为这是个死婴,但当警察赶到现场检查死亡时间时,却发现孩子有些地方“还软和着”,“隐隐约约有呼吸”。来不及叫120,他们抱着小孩来到了附近的奉天医院。
在医院的急诊室,医生告诉他们,“这里没法处理”,建议去另一家医院。“那怎么来得及,这会儿正堵车呢!”其中一名警察有点着急。于是,这个弃婴被送到了位于二楼的儿科诊室。
徐浩成为这台“弃婴保温箱”的第一个搭建者。她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回忆,这个弃婴看起来干净又漂亮,只是瘦小得“两只手就能盖住”,应该是个早产儿。
她的手刚一搭上,就发现孩子身上冰凉,把听诊器放在婴儿的胸膛,也听不到心跳的声音。
她赶紧张开双手,包裹着婴儿的前胸后背,开始做心脏复苏。但试了几下后,依然听不到有心脏跳动的声音。
她意识到,必须先为孩子取暖,只有体温恢复,血液才能正常循环,心肺复苏也才可能有效。由于事发匆忙,医护人员没来得及准备其他取暖设备如辐射台,只推来了保温箱。但保温箱要达到30多摄氏度的温度,需要一段时间。
“赶紧用手焐一焐,让小孩儿取暖!”徐浩吩咐在场的实习生和护士。
“婴儿看起来特别小,特别可怜,任何人都想伸手帮她温暖一下,让她赶快恢复体温。”护士长丁枫表示。
这台“弃婴保温箱”正式运转起来。病床两旁,5个人伸出双手,分别握住她的四肢和头部。负责心脏复苏的医生则用双手包裹着她的胸腹部。
“那不是普通的凉,是冰凉。”丁枫形容道,“就像冬天里摸到了一块铁。”
为婴儿取暖的人手很快冷了下来,但只是随便搓了搓,又重新握住弃婴的身体。
急救室里的医生和护士渐渐多了起来,大约有20人。用手给婴儿取暖的护士不得不改为半蹲的姿势,以给参与抢救的医生腾出地方。
对于从这奇特的“弃婴保温箱”里传来的温度,那个曾被抛弃在寒风中的婴儿感觉不到。在抢救大约5分钟时,她有了第一次呼吸,“像人被掐住脖子松开以后,长出了一口气似的”,但随即又没有了动静。心跳,依然没有。
“算了吧,徐主任,这小孩儿可能抢救不过来了。”有医生建议。但徐浩没有打算放弃,“怎么着也得抢救30分钟看看”。
护士们楼上楼下地跑步前进,化验室把送来的婴儿血样加急处理,取药处不等医务科批准就把药开出来。甚至当丁枫拿来药品准备为孩子进行静脉滴注的时候,一只覆盖在她头上的手还不愿意腾出地方来。
“弃婴保温箱”试图传递给这个小宝宝最温暖的力量:覆在她身上的手换得越来越快,当一双手松开时,很快就有另一双手补上。有人想起来急救室的一个水管里有热水,便赶快用脸盆接来放在床头。被换下的人把手浸在热水里,在白大褂上擦一擦,就又匆忙上阵。
这台“手工”制作的“弃婴保温箱”终于发挥了作用。在众人手里本来“冻得红扑扑”的婴儿皮肤开始慢慢变苍白。
10多分钟过去,当听诊器里传来一声极微弱的心跳声时,徐浩竟然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因为太想听到而导致的幻觉。
孩子的心跳恢复了,而从她的胸廓,也能看出呼吸的迹象。
那些温暖的空气,进入小女婴的肺部。她努力想要多吸进一点,以至于肋骨间的肌肉都被牵动得凹了下去。
这天上午11点左右,由于需要进一步治疗,这个脱离了生命危险的女婴被转移到了沈阳市儿童医院。
据沈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魏志珍介绍,孩子现在正在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治疗。半个月以后,他们将借助医疗手段为这个体重只有1050克的早产儿增加体重,整个治疗过程至少需要两个月。
在这两个月内,这个曾经经过寒冷的小婴儿,都将呆在一个真正的保温箱中,温度同样是温暖的30多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