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惩戒
日前,有网友在微博发布了一张照片,内容是四川某小学《二年级二班管理制度及惩罚办法》。班规涉及学习、纪律和卫生方面16项制度,学生的违规行为都将被惩罚为班上买垃圾桶、水桶、课外书、零食等。如“凡上课因违反纪律被老师点名三次及以上者,处为班级买垃圾桶或水桶一个”、“请按时到校,凡早到校或迟到者,处为班级买卫生纸2卷”等。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班主任李老师表示,制订这样的班规只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惩罚办法只是“吓唬”学生,并未真正执行。而该校校长认为,制订班规的出发点很好,但惩罚学生买东西不太恰当。
尊重规则、奖惩有方、赏罚分明,这本来无可非议。但一定要将惩罚与金钱挂钩,班规制订者的想象力未免有些匮乏。更何况,小学生尚无经济来源,他们犯的错误只能由家长来埋单,不知道这样的管理会有怎样的效果。
无耐穿梭
高考日益临近,一些高三学生的家长也觉得越来越委屈。他们在网络上发帖抱怨:孩子一直挺懂事的,可从上了高三后脾气特别大,他怎么不明白我们的一片苦心啊。孩子也满腹委屈:一回家我妈就像个“穿梭侠”似的,有事没事就去我屋里转一圈,不是送水果就是送牛奶,想清静一会儿真是很难。
压力面前,每个人都难免焦虑,这时候就更需要家长和孩子互相体谅。作为考生,每做对一道习题、每记住一个知识点,负面情绪都能得到稍许缓解。但对始终处于备考二线的父母来说,除了来回穿梭和全方位照顾,他们可能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帮上忙。
无理规定
近日媒体报道了河南省漯河市某高中颁布的新规定,任何男女生交往务必遵循在明亮地方、5人以上在场,严禁随意出入别人的教室、寝室。违者一经查实,给予全校通报批评,最严重的将被开除学籍、勒令退学。
校方解释说,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规定的目的是督促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备战高考。一些学生则心有不满:“按照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已经不存在纯洁的男女同学关系了。”而心理专家也认为,学校的这种过分强调,本身就是强化孩子对恋爱的认知,无形中造成了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对别人的行为妄加干涉,这种无理的规定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屡见不鲜。什么是好,怎么能好,这正是十五六岁的年轻人需要学习和判断的东西。此时他们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务必”和“严禁”,而是最起码的尊重。
无关成功
据媒体报道,加拿大多伦多公校教育局(TDSB)日前公布了2012年家长调查结果,发现无论来自何种家庭背景或是年龄阶段学生的家长,都对孩子的社会情感健康状况表示担心。
据该报告的研究统筹邱绮雯介绍,TDSB曾在面向学生个人展开的调查报告中发现,华裔学生的自信心普遍较低,但他们的成绩又普遍较高。“有些学生承受的压力很大,同时学习成绩也很好,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将来就一定能成功。”她尤其希望华裔家长要注重孩子的社会情感健康,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不应一味重视学术成绩。
学生的精神健康好坏与他们的成绩并不成正比,这或许是此次调查给我们的最直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