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愿不愿公开手机号码”与“人民群众想不想要人大代表的手机号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命题:前者指向代表制度建设,后者指向群众对人大代表履职的信心。不妨来看下面两组数据:一是3月12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完成了对31个省(区、市)的5097人进行的一项题为“你期待代表委员主动公开联系方式吗”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91.2%的人希望全国人大代表公布联系方式能成为制度化规定。二是近一个月以来,记者电话联系了31个省(区、市)的人大常委办公室,了解各省人大代表信息公开程度以及如何联系群众的有关情况,然而,不少地方的办公室电话很难打通,无人接听的省份所占比例达到51.6%。
想找代表的群众很多,而能找到代表的概率很小,这是值得深思的现实。常识而言,中国是代议制国家,人大制是根本的政体。那么,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自当如鱼与水。如果说,每年三月是全国人大代表集中反映民意、共商国是的节点,那么,寻常日子就是人大代表向下倾听民众诉求的常态时间。2010年10月修订的《代表法》第四条、第四十五条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或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代表应当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人民群众对代表履职的意见,回答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询问,接受监督”。那么,在这个微传播时代,连作为主要信息沟通方式的手机号码都成了秘密,民意如何与代表“无缝接轨”?
这些年,人大代表手机号码该不该公开的讨论并不少。客观地说,代表手机号码公开后,确实面临多重烦恼:一是没日没夜、不堪其扰的电话骚扰;二是民众容易将之混淆成“万能热线”;三是代表非专职,平时业务繁忙应酬多,分身乏术。也正因如此,不少公开电话的要么无疾而终,要么被“呼叫转移”。调研也好、视察也罢,蜻蜓点水的民意接触总归是“不解渴”的,人大代表的联络方式必须公开;但公开还得仰仗好配套的前提工作——要不然,不是遭遇拒绝公开的傲慢,就是陷入“假公开”的秀场。
人大代表的手机号码该出来吹吹风,这里有两个前提:首先,隐私保护要到位,对于恶意骚扰或商业广告要究责,不然,没有人愿意自己的手机成为“垃圾场”;其次,游戏规则要厘清,什么时候接听、接听那些方面的内容,要有宣传引导,要不然,代表的电话很可能成为12345或者12315等既有热线的“雷同品牌”,或者也会影响当事人正常的工作与休息时间。一公开就了事的态度,迟早会无人愿意、无人敢于公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