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4月1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打造多型海军“撒手锏”装备

——记海军装备研究院科研创新团队

余华梁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4月12日   10 版)

    成立30年来,海军装备研究院论证出数十型“撒手锏”装备,使海军实现了“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向“打什么仗研制什么武器”的历史性转变。

    研究院涌现出一批以汪玉、邱志明、马骋、刘清宇等为代表的军事科技领军人才,形成一批科研创新团队,他们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4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87项,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海军装备的大发展。

    舰船生命有保障

    上世纪80年代初,在马岛海战中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那枚“飞鱼”导弹,把该院舰船综合防护论证研究团队的科研人员打出一身冷汗。他们发现,“谢菲尔德”号战败并非因为打击能力不强,而是防护能力太弱。

    现代战争中,可谓“发现即摧毁”。未来海战,攻击距离越来越远、打击精度越来越高、毁伤威力越来越大,舰船综合防护成为世界海军亟待解决的课题。

    如何让舰船有效隐蔽而不被敌人发现,发现以后如何抗得住打击,遭受打击后又如何自救并迅速恢复战斗力?汪玉、庄亚平、王虹斌等人分别在抗爆抗冲击、舰船物理场隐身防护和消防损管等领域开展研究,成功突破了20多项关键技术,建立了舰船雷达波、红外、可见光、噪声、磁场、电场等隐身防护和舰船抗爆抗冲击、舰船消防损管生命力保障技术体系。

    后来,在海军舰船系统工程领域学科带头人汪玉的大力推动下,三大领域整合形成舰船综合防护论证研究团队,有力推动舰船综合防护研究站到了新的起点上。

    团队成员在各个领域齐头并进、拼搏攻关,研制出红外抑制装置、抗冲隔离装置、损管监控装置等8类25型填补国内空白的新型舰船综合防护装备,使新一代舰船的综合防护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见证多型海军航空装备从无到有

    2013年年初,海军装备研究院负责航空装备论证的科研人员,对某型飞机训练与质量评估系统、飞行员成长模式培养信息管理系统和个人分析评估系统等5个新课题展开科研攻关,以此推动该型飞机训练进一步深化。

    多年来,团队在某所所长屈也频的带领下,相继参加完成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新型航空装备的研制与改装工程,解决了一批重大技术难题,团队见证了我国多型反潜直升机等重大装备从无到有的研发过程,见证了多型重大海军航空装备实现“零”的突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刚从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的屈也频,受命参与中国第一代某型装备合作研究任务。针对外方有关设备软件的错误,他敢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不但赢回了一瓶象征胜利的法国香槟酒,还在外方专家眼中,树立了中国军人扎扎实实探索科技强军之路、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形象。

    后来,屈也频和团队成员不断创新,大胆推翻第一代某系统的原始设计,全面突破传统理念,攻克关键技术堡垒,在海军航空设备研制方面闯出一条新路。

    前些年,一些业内专家断定完成某型机上设备研制任务是“天方夜谭”,但屈也频带领团队向该项目发起冲锋,完成了外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舰炮震撼世界

    2004年9月,英国《简氏海军武器系统年鉴》刊发了两张照片,旁边的说明引起世界关注:对掠海导弹的攻击,美国海军4次3中,中国海军8次8中!这么好的成绩承载着海军装备研究院舰载武器系统论证研究团队的智慧和汗水。

    20世纪90年代,反舰导弹飞行速度从过去的亚音速发展到2马赫,有些甚至达到3~4马赫,突防能力大幅提升。水面舰艇赖以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末端防御系统,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

    以舰炮对抗导弹!该团队领军人物、我国舰载武器系统工程专家邱志明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某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基础上,大幅提高小口径舰炮的射速,达到以快制快的效果。

    这个思路一直是国内外火炮技术领域专家努力想要攻克的难题。邱志明和团队的科研人员组织多家单位进行多方案的论证和分析,反复研究和优化方案,进行仿真演示验证、计算机模装、参数优化和动力学计算分析,解决10余个技术难题,攻克三大关键技术,舰炮射速比国外同类装备提高了近一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舰炮打导弹”。

    上世纪80年代末,部队反映舰载武器种类和数量增多后作战效能却没能同比增强。该院舰载武器系统论证研究团队主动承担起某型舰火力兼容自动控制系统研制任务,开辟了舰艇火力兼容控制技术这一崭新的研究方向。

    舰炮、舰空导弹、反舰导弹、反潜深弹武器、鱼雷武器、电子战系统和直升机等武器相对独立研制,上舰后进行火力兼容自动控制,涉及很多工业部门,既有技术难题又有体制障碍,光推算模型就花了一年时间,有时一个接口就要反复协调十几次。

    经多次舰上试验,他们终于取得开创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提高海上编队整体作战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决战决胜无形战场

    2009年,海军开始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在解救希腊商船、营救德国油轮等任务中,某套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4年多来,开赴亚丁湾护航的海军舰艇编队都安装了该院海上信号探测论证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装备,每次任务都有他们的科研人员随舰参与护航行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研人员都是在实验室里做研究。但这个团队的科研却是在大海上。2010年10月,时任某研究所副所长的周建军带领科研人员随舰出海,在南海上遇到强台风,大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身旁放一个塑料桶,呕吐完继续收录、分析试验数据。有的人在风浪中爬上桅杆,身体随着船体左右摇摆,冒着生命危险调试设备。

    在那次历时48天、航程近5000余海里的专项试验中,课题组的全体同志不畏艰险、连续作战,大胆尝试各种新方法,在恶劣环境中、实战条件下,全面考核和检验了系统的性能及综合作战能力,出色完成了任务。

    打通海上信息链路

    2012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某指挥信息系统获得特等奖。在这个重大项目科研攻关大会战中,海军装备研究院某型指挥信息平台论证研究创新团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80年代,这个团队的科研人员就开始对计算机软件、硬件、通信、显示等几个专业方向进行探索,开展数个系统工程立项和技术应用研究,并开发出我军第一个某型作战模拟软件,为海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某指挥信息系统会战打响时,海军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已经比较成熟。但为了实现全军各部队的互联互通,必须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和共用软件进行综合集成,某研究所以大局为重,所长叶锡庆亲自带领突击队参与联合攻关。

    为把海军分系统建得既符合全军统一要求,又紧贴海军信息化建设实际,团队科研人员经常上高山、下海岛,深入调查研究、一线攻关破难,足迹遍布万里海疆。

    有一次,为了对某项工程进行信息化施工改造,他们不顾现场粉尘飞扬、爆破硝烟弥漫,一头扎进工地逐项解决问题。

    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反复,穿越一个又一个技术屏障,团队终于激活了海上作战神经末梢,打通了海军指挥大脑中枢。经过他们刻苦攻关,从陆地到海上、从高山深洞到码头机场、从重大工程到小型观通站、从海军机关到基层部队实现了信息贯通,海军作战指挥手段建设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分享到:
俄罗斯去年武器卖得好
患者快乐地活着是对医生最大的褒奖
打造多型海军“撒手锏”装备
李志军:目盲心亮的儿童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