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微时代电子书与纸质书分庭抗礼

实习生 刘瑜 本报记者 张黎姣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4月23日   10 版)

    “4·23世界读书日”前夕在三联书店选购图书的顾客,与某咖啡店里用电脑阅读的读者。本报记者 杨姣摄

    在4月23日第18个“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之际,人们普遍关注着“微时代”的阅读方式。所谓“微时代”指的是从微博、微信、微小说到微电影、微旅行、微阅读,人们已无时无刻不被“微生活”所包围。其中,“微时代”中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即,从网络阅读到电子阅读、手机阅读,越来越便捷的阅读方式“拾补”了人们的破碎的阅读时光。

    “微时代”的阅读变化

    近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对外发布初步研究成果。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岁的国民,对数字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在我国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90.6%的读者表示阅读过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同类纸质版。

    事实上,数字阅读渐渐占据了阅读的主流。“简单、快速、犀利、生动,这就是‘微阅读’的魅力,这样的阅读写作,一旦尝到了甜头怕是再难舍弃了。”日前,作家叶广芩在北京出版集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微时代的阅读——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京版集团第11届讲坛”上如是说。

    “微阅读”的确侵袭了传统纸质出版。媒体人萧三郎认为:“即使我不为‘微阅读’唱赞歌,它也一样会来临。‘微阅读’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生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电子书将与纸质出版分庭抗礼。

    对此,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说:“科技发达会改变阅读方式。尽管纸质阅读呈下降趋势,但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纸质书的阅读量下降不会从根本上动摇纸质书籍的地位。” 

    传统阅读与电子书的较量

    近日,盘古搜索客户端在图书频道新增了一项“即拍即搜”功能。即,读者可以在书店拍下想要购买的图书封面,用“即拍即搜”比对同一本书在不同图书销售网站上的售价,也能看到该书价格变动的最新信息。当图书销售网站用价格战吸引读者的同时,愈来愈多不同的购书、选书方式也让纸质图书销售回暖。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竞争始终存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结果显示,74.4%的18~70岁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这意味着,传统阅读仍是主流。

    事实上,数字化阅读正成为全球化趋势。据悉,英国25岁以下人群中超过30%的人阅读电子书。据萧三郎介绍,不久前颁发的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上榜的作品15部,网络文学几乎过半,“这不得不归功于数字阅读”。

    对于数字阅读方式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的现象,原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金丽红说:“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增加了阅读的便捷,但随之而来的娱乐化容易让读者忽略阅读的本质,趋于浅薄,而深阅读、重阅读必定是归于纸媒的。”

    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各有一批拥趸,不会有谁被取代,但数字阅读的盛行趋势可能会改变纸质图书的功用。

    萧三郎认为,部分图书或被“奢侈化”,拥有独一无二价值的、设计精美的书,可以被标高价。而网络书不会“书卷长留伴一生”,不会留下值得一生珍藏的读书记忆。相反,纸质图书却可以做到。

    美国当代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文版序言中有一段话,或可代表许多传统图书爱好者的心声——“正是对公共图书馆中这些名篇佳作的极端喜好,才激起我对如今屏幕上的东西即电子书籍之类不屑一顾。我喜欢那些向往已久的书籍的纸张、外观、重量、手感、印刷,甚至是书页空白。”

    碎片化阅读带来危机

    人们对阅读的关注,并不应该只存在于“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从“北京阅读季”活动到对微时代阅读的探讨,再到民间的换书活动等,无一不体现着人们对书香的迫切需求,但一些数据却表明,人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阅读危机。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中,有这样几组数据:2012年我国18~70岁国民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39本,与往年基本持平,但相对于韩国的11本、日本的8.4本仍太少;个人总体阅读情况结果显示,只有1.3%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53.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微阅读”的确带来诸多便利,但人们在受益的同时,似乎也有缺失。

    当“微阅读”出现,更多人担心的是,阅读软件增加会导致阅读的碎片化,人们发现:很多书被打开了,但却没有被读完。人们想读而没时间读,甚至忘记读。

    “沉静的心态、文化的韵味、人格的操守、德行的追求,被淡化,被忽略,更多的是快读、通读、选读、简读。”在叶广芩看来,当我们将诸多书籍装入电脑时,祖先那种“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的洒脱和见识在电脑里是调不出来的。民族文化需要积累,它不是一个时代所能完成的,它的主要部分永远深埋在历史中,藏匿在书籍里。发掘、传承、发展是我们的责任。

    无论我们将以何种方式阅读,但不可否认的是,阅读仍是必需的“给养”。对此,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金丽红表示:“中国是出版大国,但不是阅读大国。纸媒出版人多出些好书,对阅读内容就有主流的引导。”

    在“世界读书日”,陈福民表示,自己最想说的是“开卷有益”。他认为,不论是读纸质书,还是读电子书,最重要的是推动全民阅读,阅读形式其实是次要的。

分享到:
中国文学如何弹响“钢的琴”
微时代电子书与纸质书分庭抗礼
中国人才理论的四个特征
李瑞环《看法与说法》月销售20万册
老家已经很遥远
《血魂》书写革命烈士黄骅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