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独立书评

中国人才理论的四个特征

——读《论人才·重要论述摘编》

赵永乐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4月23日   10 版)

    阅读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文献研究室选编出版的《论人才·重要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一书,可以深深体会到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党中央历代领导的立意高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摆在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上。《摘编》中所选编的4位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了党的人才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党的人才理论的科学性。《摘编》所选编的论述从1938年到2012年,时间跨度长达74年,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各个不同历史时期。4位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人才实践紧密结合,不仅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基本理论,成功地指导了中国人才发展的实践,而且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摘编》的出版发行,对于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是党的人才理论的系统性。《摘编》分8个专题选编了438条论述。其中:毛泽东57条,邓小平88条,江泽民128条,胡锦涛165条。选编内容涵盖全面,逻辑关系顺畅严密。分开来看,毛泽东的人才论述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从组织上发挥了坚强的保障作用;邓小平的人才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人才的战略地位;江泽民的人才论述支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人才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胡锦涛的人才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才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发展的要求,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人才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综合起来看,4位领导人的一系列人才论述,组成了系统的党的人才理论,回答和解决了当代中国人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三是党的人才理论的开放性。中国人才发展的本质是个开放系统,既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当代世界人才发展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摘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都不是就人才论人才,而是将人才高瞻远瞩地摆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之下,表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和时代感,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如,毛泽东指出,“革命力量的组织和革命事业的建设,离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参加,是不能成功的”。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江泽民指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胡锦涛指出,“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关起门来是培养不出来的。在世界科技水平总体领先于我国的形势下,不采用开放式培养,难以尽快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

    四是党的人才理论的创新性。通读《摘编》不难看出,4位领导人的人才论述尽管是一脉相承的,但发展创新是贯穿其中的主线脉络。毛泽东很少直接使用“人才”这个词,使用比较多的是“干部”和“知识分子”,他重视的是人才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勾勒中国发展战略蓝图时确定了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江泽民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胡锦涛强调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分享到:
中国文学如何弹响“钢的琴”
微时代电子书与纸质书分庭抗礼
中国人才理论的四个特征
李瑞环《看法与说法》月销售20万册
老家已经很遥远
《血魂》书写革命烈士黄骅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