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5月0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我这本书要触动人们灵魂”

跟“公平”较劲的人

本报记者 吴晓东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02日   11 版)

    去年整整一年里,王福重一直在跟“公平”两个字较劲。

    “我确信,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比起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来,被大大地夸大了。思想的作用确实不是能立即看到的,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但或迟或早,不论是好是坏,危险的是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王福重非常欣赏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这段话,并把它写在了自己新书《公平中国》的扉页上。

    1965年出生于河北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的王福重,并没有像千千万万农民的子女那样“输在起跑线上”,而是幸运地考进了北京的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如今名字前已经有了知名学者、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等诸多头衔。

    对于公平,王福重认为自己有发言权。除了农村问题,一省一个分数线的高考,“政学不分”的高校,名不副实的义务教育,还有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等问题,都一一被他用公平的尺子加以衡量。

    “未来十年,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经济增长,不是环境恶化,不是通货膨胀,而是公平。”说起公平,王福重好像随时都能进入演讲状态。

    “要改名就不出了”

    去年11月14日,王福重收到东方出版社编辑徐玲的短信,短信告知新书书稿已通过终审,终审的意见是,“内容很精彩,但能不能修改一下书名”,并提供了几个备选书名:“中国人的幸福感与痛苦感”、“公平,让我们离幸福更近”、“中国人需要怎样的幸福”、“公平点亮幸福”。

    但王福重拒绝自己的书名被这样修改。另一方面,王福重对“幸福”两个字很不感冒。

    大约一个月前,王福重《公平中国》的书稿第一次送到东方出版社。让编辑奇怪的是,书稿是已经排完版的。一问才知道,原来此前有家出版社已经准备出版此书,没能出成的原因是,王福重不同意把书名改成“民生经济学”。

    去年六七月完稿后,“走了六七家出版社都没出成,真是挺曲折的。”王福重说。

    一听别人让他改书名,王福重的倔劲儿就上来了:“要改名就不出了。”

    在很多出版社看来,“公平中国”4个字感觉过于强硬,“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由于王福重的坚持,到最后,不光“公平中国”的书名被保留,连副标题“开启未来十年新奇迹的钥匙”都一个字没动。

    事情总算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可是为什么“公平”两个字会这么敏感?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除了大家习惯的“主旋律”,是不是还应该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

    “中国的未来之路只能用公平去开启。我想要触动人们的灵魂,只要灵魂被触动了,既得利益也就会土崩瓦解。”王福重说,意识最重要,意识上转变了,一切问题都会烟消云散,“所以永远不要高估既得利益者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很大。有了这些探讨,你往前进一步,他们就要往后退一步”。

    “批评强势对象很考验勇气和责任感”

    “税收目的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官’。”在一些场合演讲时,王福重的发言经常让自己和听众都很“嗨”。

    王福重承认自己多少有些“人来疯”,在学校也是,上百人的大课上起来总是更过瘾。在高校任教20多年,教经济学和管理学,讲台是王福重又一个发声的舞台。虽然讲课跟演讲不一样,经常会有推导公式这些枯燥的环节,但王福重的课还是学校里独特的一景。

    “理解得不好只能照书上念,理解到位了,理科的东西一样可以深入浅出讲得谈笑风生,但有趣并不是课堂的最高标准。”王福重说。

    2009年,中山大学请王福重去做个讲座。那次的演讲嘉宾里,碰巧还有广东电视台聊天式新闻评论节目《财经郎眼》的主持人王牧笛。听了对方的演讲,两个人顿感相见恨晚。通过王牧笛,王福重跟经济学家郎咸平一见如故。从那以后,3个“气场特别对的人”就开始了他们的“荧屏海聊”,一聊就是三四年。

    2009年6月开播的《财经郎眼》偏重泛财经话题、关注民生经济事件的定位,跟王福重平时的关注点非常契合,更吸引他的是这个节目尖锐诙谐的风格,“有时候我们批评的对象都很强势,像铁道部、计生委,压力真是挺大的,很考验媒体的勇气和责任感。”

    但它的影响力也显而易见,网上的视频点击率动辄高达数百万,一些大学干脆上课拿这个节目放录像,把它当成了教材。

    一些媒体特别是电视节目都离不开彩排,事先总要反复磨合这个怎么说那个怎么说。王福重很讨厌商量来商量去,“我们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来不用预演,第一次做节目就觉得没什么障碍,上来就说。事务繁忙的郎教授经常卡着点赶到演播室,3个人一坐就开聊,非常默契。”

    如此默契的原因,在王福重看来主要是几个人在价值观上比较接近,互相尊重,不爱计较,不会刻意去迎合对方,也不会隐瞒自己不同的看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3个人真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有这样的朋友实在是件幸运的事。”让王福重印象深刻的是,好几次郎咸平急着去赶飞机,还意犹未尽地说,哎呀,再聊一聊,再聊一聊。

    王福重的黑色幽默经典常被网友转发在网上,“与搭档郎咸平老师的犀利尖锐相比,王福重老师更加黑色。”网友评价说。

    “有两种口才,一种私底下讲话是一个样子,一上讲台就是另一种样子,装腔作势、拿腔拿调,我是台上台下一个样,从这个角度讲我口才不好。”在王福重看来,一次有魅力的发言,最重要的不是条理,水乳交融的那种感觉才是最好的。

    “宁可声音刺耳,最怕鸦雀无声”

    “几百万网友在网上一起骂我,那阵势!给新浪老总打电话,一问在毛里求斯呢,又找另一位负责人,对方的回答气死我了,说国庆这几天我们就靠你这事儿支撑人气呢。这还是朋友吗?好说歹说,人家才算给我把微博关了。这事持续了一个多月。”回忆当时的情景,王福重只有苦笑。

    后来王福重的微博真的被封了几次,原因竟然是看不惯几个演艺界大V的表演。“有时候我也爱挑事儿,但我的底线是从不骂人,从不说人是脑残,我虽然说话难听,但我从来不给人贴标签。”

    作为网络世界的争议人物,王福重的犀利观点,对于网友来说往往是枚一触即发的炸弹。

    去年5月,CCTV-2《对手》“禁狗令”那期节目播出后,两个网友在百度贴吧里打起了口水战,起因就是王福重。一个说:“一共看过他两期节目,期期都是跟狗过不去。”另一个不同意,就发帖与其争论。吵了整整一个月,最后两人急了,叫着板要法庭上见。

    激烈的表达方式,正是王福重幽默之外的表达风格。还有一次,王福重出去作报告时再一次“祸从口出”,那次闹得动静特别大。事发后,对方拿着当时的录音材料找上门“讨说法”,单位领导不得已只好给王福重降了一级工资“以正视听”。

    “除中国外,你见过哪个国家有这么高的三公消费?”

    “我们小区里有个‘居委会重点绿化工程’,每天都有几十个工人在那儿捯饬,弄了半年多了,可是搞那么美轮美奂干什么呢?北京的很多草地上都有狗屎。北京市民作为一个整体,还没有具备养狗的能力。”

    让王福重挨骂最多的还有“流通环节的增多不会使蔬菜价格提高,而是降低”。“前年,这个观点一开始被骂得挺厉害,后来慢慢就少了,真理越辩越明嘛。”王福重说。

    百度贴吧里经常有人为王福重鸣不平:“王教授帮着老百姓说话,然后还被老百姓骂,太可笑了。”

    在王福重看来,这些都很正常。有时候老百姓不买账可以理解,因为司空见惯的东西大家通常会认为是正确的。有时候正好戳中了某个利益集团的要害,这个利益集团和它的相关者就会反击,发泄对你的不满。“网络世界是匿名的,骂人很方便。毕竟自己在明处,对手在暗处。”

    王福重承认自己的性格里有打抱不平的侠客气质。“我不在乎外界的评论,人家说一句就把你吓得要死,还怎么生活?凭良心做事就行了。”

    “中国人有个毛病,你批评我可以,但你必须和颜悦色的,不愿接受那种说话难听的。这不行,实际上我们不应该太过在乎别人的态度。现在‘既要怎么样,又要怎么样,还要怎么样’这种模棱两可、面面俱到的话太多了,除了歌颂成绩,这个社会更需要听到真话。”

    “我宁可自己的声音刺耳一点,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对于这本书的锋芒,王福重自己再清楚不过,但他相信,真实的东西永远不怕难听。

    “没有话语权,就没有影响力”

    王福重是中国第一批开微博的人,2009年新浪微博只有几百人时,他就有了当时网站送的试用号。现在,王福重的微博粉丝有17万多。让他自豪的是,“每一个粉丝都是真实的,不像那些动不动几百万粉丝的微博好多都是僵尸粉。”

    “微博是我的生活必需品,我主要通过它来了解信息。一个月不上微博,中国发生什么事你就不知道。”王福重每天能发十几条,最疯狂的时候一天居然“兴之所至”发了几百条跟人讨论问题。“两万条微博现在只剩1600多条,都被删了,还有很多被网站处理过,只能自己看到,别人看不见。”

    为个税起征点鸣不平,说现在征收房产税跟宪法较着劲,认为养老保险不能一刀切……这些年,王福重的大嘴巴没闲过,这些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犀利观点,在网上经常赢得喝彩声一片:“王福重老师,你是好样的,你不但目光犀利而且敢说真话。”“不管他说话的动机如何,起码他敢说真话,就凭这点就很少有人能做到。”

    但由王福重犀利的观点引发的网络地震同样接连不断。网上甚至有人发帖说他极端:“一句话总结老王,别人支持的他反对,别人反对的他支持。”

    和王福重聊天,需要时刻紧跟他的思维。当他论证一个观点时,就像在课堂上推导公式,语句和逻辑一样密不透风,别人很难打断他的激情。

    “我不是愤青。”王福重说,“我从不跟人对抗,我只说自己想说的。”面对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不公平,第一是要冷静,不能意气用事,要明白事情发展到今天这地步,不是一天造成的,要看清这个问题所以如此的历史原因,知道它的制度障碍在哪里。

    “有些事情很复杂,只有专业人士才看得清、看得透。学者的任务是要把正确的东西告诉大家,让大家保持清醒的认识,澄清误会,而不是泛泛而谈,更不是情绪发泄。”王福重说,自己要做的就是基于良心和责任冷静分析这些问题,不凭感觉和感情来说话。更重要的是,出发点要有利于公众整体的利益,但媚俗媚大众也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立场,“就像医生看病,本来患者得的是癌症,他偏说你感冒了,这样轻描淡写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面对网友“王福重教授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有良心、有水平的经济学家”的评价,王福重一笑了之。王福重自称是“既得利益者”,有北京户口、不用交养老保险、有品质不错的住房,但同时自己又是没有任何特权的“社会底层”,“做什么事很没有安全感,在这种意义上讲和农民没有多大区别”。

    王福重把自己定位为“独立的经济学家”,没有预设的立场可以让他保持客观的视角,独立地表达地自己的观点,可以不被某种利益驱使其为任何附属的机构和部门说话。“思想独立,表达自由很重要。”王福重说。

    “在很多国家,收费的高速公路很少,你却大部分要收费,你疯了吧你!”电视节目里王福重说话经常很冲,但“至今从来没被任何一个真正的机构找过麻烦”,在王福重看来,这是因为对方知道自己出台的政策是有问题的。

    经济学教授、电视节目特约评论嘉宾、畅销书作家、热门博主,王福重自如地变换着身份。这些年,中国主要的电视财经节目里经常会有王福重的身影,央视的《对话》和《对手》、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上海第一财经《头脑风暴》,王福重都是常客。有时会有一两个节目因为辩论太激烈被停播,但王福重总能第一时间找到新的战场。

    “没有市场,没有话语权,就没有任何影响力可谈。”王福重说,但表达方式很重要,课堂和电视节目的关系,就像书和电视剧的关系,受众不一样,讲话的方式也会不同。

    “我能一字不差背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但《离骚》还不行,有一次听范曾背《离骚》,挺佩服他的。”除了一直喜欢唐诗,王福重最近又对元曲发生了兴趣,“因为它的人性写得很好,剖析人的内心很直白。”

分享到:
曝光“豪车”给谁带来焦虑感
跟“公平”较劲的人
迟福林:以政府改革带动全面改革的突破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