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5月0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03日   02 版)

    近来有媒体提起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分析的是看起来似乎矛盾的“红会现象”:一方面这个组织遭遇信任危机,雅安地震后的募捐遭遇一片骂声,一方面却能收到价值超过5.66亿元的社会捐赠款物,占所有捐款的53%以上。该文的结论是:中国红十字会尽管遭遇信任危机,但在社会上仍有相当高的信任度。网络舆情与现实民意之间,有着巨大差异。

    这个判断触及了人们常有的一个认知误区,即容易放大网络舆情,尤其是整天生存在微博中、习惯从网络中获取信息的人,更容易把网络舆情当成全部民意,从而对中国社会作出有很大误差的判断。对这种断裂,一个网友说得非常好:看微博感觉明天社会就要乱了,去菜场兜一圈又发现,啥事儿也没有,一百年也不会乱。

    确实如此,就拿微博来说,身在其中的人每天从中接受到的都是负面信息和负面情绪:拆迁悲剧、红会丑闻、人伦惨剧、官员吃喝、公车私用、群体性冲突、警察打人、企业污染等,仿佛身边到处都是坏消息。其实,现实生活远非都是这些,网络舆情需要重视,但不要误以为网络上的声音就代表了民意,那至多只是民意的一部分。

    中国有10多亿人,上网的人毕竟不是多数,而且,多数上网的人其实也并不发言,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代表性很有限。

    生活在网络世界的人,容易把网络声音当成“多数民意”,这是环境所形成的幻觉。人们的视界大多狭隘和封闭,习惯把自己生活的环境当成整个世界。整个生活在网络中,通过刷微获取信息,在论坛中与人交流,很容易就把新媒体和社交平台这些虚拟平台想象成中国的舆论场,以为它们代表着中国的“多数民意”了。因为微博上负面情绪比较集中,就误以为中国的基调就是负面的;网络上坏消息处处可见,就以为社会处处都是坏消息;微博上整天群情激愤、充斥着浓烈的仇富仇官情绪,就以为这个社会已经分裂和混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这是典型的环境造成的错觉,其实,中国远比网络所呈现出的舆情要复杂得多,民意远比网络更加多元。网络舆论场,只是中国民意舆论场的一部分,因为这个舆论场最积极最活跃,最有话语权,也最有影响力,我们常常误以为这里就是民意的全部。

    网络上一边倒地对红十字会喊“滚”和“捐你妹”,现实中的人们并不一定就都不信任红会了;网络上一边倒地反对水价上涨,其实现实中很多人是能理性地意识到资源性产品涨价的必要性;网络上一边倒地支持政府各种限购,现实中投票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结果;网络上一边倒地反对政府取消长假,换个平台进行的民调结果却完全不同;网络上提起拆迁都是一片受害者的骂声,现实中很多人却寄望于拆迁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网络上提起“高房价”好像人人都咬牙切齿,现实中很多有房者都期待房价上涨房产增值……

    上述反差足以说明网络声音的欺骗性和局限性。意识到网络舆情的局限性,并不是漠视它,而是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声音并不是民意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只是因为网络的强大,让那部分片面的、情绪化的声音放大了,甚至在传播中扭曲了。

    当然,这个世界没有所谓“全部的民意”,任何一种表达出来的民意,都只代表着部分人,都是片面的,没有谁能以“全部民意”的代表者自居,那只会是强奸民意。民意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民主决策的过程;民意的关键在于表达,每个人都有表达的途径,博弈中达致一个结果。网络民意也是民意,但网络只是表达的一个途径,本身并不足以形成民意,必须尊重多元的表达。

    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这对于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非常关键。当下,因为网络表达的途径最为畅通,人们的表达过于依赖网络,网络声音就被过度放大了。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极端声音更易得到传播,温和理性的声音反而被淹没;极端民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化声音更易得到传播,建设性的声音反而成为沉默的螺旋;对抗性的声音和对立性的观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沟通性的声音反被弱化;负面的声音集中呈现,正面的声音只是虚弱地存在。因为网络舆论场的过于亢奋和强势,非常容易形成主导性的舆论。

    有必要明白,网络上的中国也不是真实中国的全部。拓展多元的表达途径,让人们有话有处说,有理有处讲,有更多的地方去表达,在人大表达,在媒体表达,在法庭上表达,当一个社会不那么过度地依赖网络,不是什么都逼到“到网上发个帖子”、“到微博上吸引关注”时,也许网络才不会那么亢奋。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5月03日 02 版

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
政府不万能但必须高效
施一公落选与当选的核心标准问题
宝盛桥强震中何以能承受250吨巨石
大学生作业切莫变成“码字”大战
每个人都希望有更好的福利
让每个孩子真正享受童年
状元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