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宁波市创新之星”……拥有这样一串荣誉称号的张立,不是已经奋斗几十年的老劳模,也不是从什么名牌高校走出来的工程师,他只是中国国电集团北仑电厂一名普通青年员工。
从最基层的现场运行员到对整个发电系统都谙熟于心的运行副值长、指导更为年轻的员工工作,张立的成长脚印印刻着所有电厂青年的成长轨迹。
“让青年人全面健康成长,为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担起重任。”国电集团党组对青年人寄予厚望。
作为大型骨干电力央企,处在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建设一流综合性电力集团关键时期的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为一批批年轻人铺就成长的道路。在这里,国电人提出“家园·舞台·梦”的愿景,在这个家园里,国电集团各级团组织为青年搭建学习、实践和展示精彩的平台,让他们健康成长,实现美丽梦想。
企业的青年“课堂”
如果没有公司团委组织的“课题沙龙”的洗礼,也许王翔现在还在水电工程管理质量的问题上自己摸索。
王翔是国电大渡河公司大岗山公司安全监察处的一名普通员工,刚到公司没几年的他曾经对工程现场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摸不着头脑。
在大岗山公司团委书记王霞看来,不只是王翔一个人,刚到公司的年轻人几乎都曾面临过这样的状况。“公司比较‘年轻’,招的年轻人比较多,很多人对公司和工程不太熟悉。”
该如何让这些年轻人快速成长起来?这曾是公司很多领导都曾纠结的问题。
2007年,一个叫做“水电工程管理课题研究沙龙”的平台在团委的组织下被搭建起来。没想到,这个曾被公司领导称之为“给员工强行断奶”的沙龙竟成为很多青年员工从只具备理论知识的新手,成长为现场技术或管理能手的重要通道。
所谓沙龙,就是每个青年都要做一项课题研究,通过思考和现场观察,在一年的时间形成论文。在这个过程当中,团委还会定期以沙龙的形式组织大家进行研讨,在办公室,在会议室,甚至在饭桌上,只要是青年们有问题,沙龙随时组织。
一些原本对现场问题完全不了解的青年经过一年的研究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一些原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沙龙的集思广益下被一个一个化解。
王翔就曾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他的研究课题是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凭着大学里的功底,他很快写出了论文《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没想到,在沙龙过程中,他很快遭到了“批评”。“没有结合大岗山的工程实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在接受了批评和建议之后,王翔开始审视自己的课题和工程的实际问题,并反复去现场观察,不断跟现场管理人员交流,半年之后,他的《从统计学谈安全管理的警示职能》一文在公司评比中收获好评,而他自己也从普通员工成长为处长助理。
对于青年员工们来说,这样的沙龙是一个课堂,一个再学习的平台让他们不断成长、提升。
在北仑电厂,这样的平台同样存在。
“技术讲坛”就是这样一个团组织搭建的特殊课堂。在这里,每一个员工都是学生,每一个青年也都可以成为老师,与大家分享新工艺、新技术、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等,提高大家对新设备、新技术的认识。
检修部青年员工陈钢强就曾在这个课堂上受益匪浅。在讲坛上,一些师傅讲的关于电动机解体、电机的构造等方面的东西弥补了他理论知识的不足,也让他对自己检修的机器更了解,更容易去发现问题。
如今已经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的陈钢强也将走上讲坛,作为“老师”去给同事们分享自己的技术经验。
据北仑电厂团委书记尹娟介绍,仅去年一年,讲坛就办了10期,在“讲”与“学”的互动中,青年们取长补短,全面成长着。不仅是技术讲坛,公司还建立起仿真机培训基地、检修培训中心、点检员培训体系等,开办各种技术讲座,几乎所有进厂的青年员工都能享受到培训学习的机会,甚至如果想要参加某种技术培训,员工还可以自己提出培训计划。
而在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这样的“课堂”还有很多,九江电厂的“技能培训站”、国电福州发电有限公司的“青工技术沙龙”……
青年都有崭露头角的机会
岗位是员工的舞台,在自己的舞台上,每一个青年都想有所建树,大显身手。
中央企业团工委向每个央企团组织提出,要为青年员工搭建一个实践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崭露头角,为企业作贡献。
2009年,在转型进程中的中国国电集团,一项名为“我为转型作贡献”的活动在集团团委的组织下,走进了各基层企业的3万多名青年。在这项活动的辐射下,每一个青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企业的发展积极实践着,不管是在创新创效,还是在扭亏增盈,抑或是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
胡小勇曾经见证了九江电厂由繁荣到亏损,再到转型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只是见证者,在团组织“我为转型作贡献”的平台上,他还是企业扭亏为盈的践行者。
在胡小勇的记忆里,电厂曾一度因为煤价飙升、电量不足而陷入亏损的窘境。为了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企业的转型贡献一份力量,他在节能创效、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努力探索。他通过多次学习考察,论证分析,组织试验,在企业实施的城市生活污泥掺烧的项目,全年可为企业实现直接经济收益达200万元,折算可节约标煤量2730吨;他利用值长日志平台进行深入分析,为配煤掺烧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企业找出“九江电厂经济煤种”提供了依据,在2010年电煤价格进一步飙升的情况下,全厂入炉煤掺配为企业减亏5600多万元……
在“我为转型作贡献”的活动中,北仑电厂的年轻人也在显露着自己的身手。
在北仑电厂,陈建县被称作“技改专业户”,他所参与的技术改造都是电厂的重要项目,而这为企业的创新创效作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最为同事们津津乐道的是他参与一项驱动引风机的改造,这项被称为填补技术空白的改造项目花费了陈建县一个星期的时间,那一个星期,他几乎吃住全在厂里,在规定的检修期内完成了这项改造任务。
在平庄煤业红庙煤矿,普通青年同样有大显身手的机会。在这里,团委组织的一支由普通年轻人组成的队伍曾让整个煤矿眼前一亮。
“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发挥作用。”煤矿团委书记赵明飞一开始并没敢“寄予厚望”,直到一项项技术在小组中诞生。仅2012年小组就进行了20余项机械设备及生产技术上的小改革、小创新。
有时候一个小技术的改造就能解决一个大问题。
煤仓渗水曾是让很多工作人员头疼的一件事。“如果出现渗水,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煤仓变形,影响煤质,而这样的煤又容易在运输过程中撒落,损坏设备。”尽管极力预防,这样的事情却仍然不可避免。
一项被称作“锚索、注浆封堵加固技术在煤仓防治水中的应用”的项目治好了这项“病症”。
“是煤矿生产部和井口作业的几个年轻人主动申请研究这项技术。”赵明飞说,经过多次的磨合,无数次的现场试验,不到一年的时间,这项技术竟然真的研究成功了。
而这也引起了“高层”的注意,煤矿领导对这些年轻人赞赏有加,项目也获得了中国国电集团团委“我为转型作贡献”主题实践活动优秀成果奖。
让每一个青年都能成为身边的榜样
在中国国电集团首届青年成长论坛之前,没有多少人知道申烛,更没有人知道他曾在风电行业攻克过多少技术难题。
直到他站在论坛的讲台上,向众多国电青年讲起自己的工作历程。在此之前,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平凡的,自己的工作也都是日常该做的,“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龙源集团中能电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申烛负责技术开发工作。面对集团风机机型复杂,国外垄断风电远程监测技术的现状,申烛挑起了相关技术研发的重担。这个活儿可不轻松,在这个过程中,申烛常常要加班加点,不断试验,有时候都没了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概念,最终,他带着团队研制出国内第一套集中远程监测系统,接入了50多个风电场。
在那次论坛之后,申烛成为很多国电青年心中的榜样。“他们可能对我的工作更加了解了。”
在国电的青年人看来,这个论坛是一个舞台,大家希望那些或默默奉献,或刻苦研究,或坚守岗位的普通青年被更多的人认识,肯定。
事实上,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的青年论坛上,确实正有更多的面孔和名字被记住。
“他们把青春的锋芒化作对工作的脚踏实地,每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称颂的故事,背后的艰辛只有自己去担待和珍藏。这是一种伟大。”论坛下,一位青年这样说,在他的心里,论坛上的每一个青年代表都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在国电集团,很多企业团组织都在搭建这样的舞台,舞台上,站满了为企业发展而努力的青年群体。
九江电厂团委开展的“榜样在我身边”评比活动正是这样一个舞台。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身边的榜样,很多人不知道原来自己在别人眼里竟是如此优秀。
在电厂员工虞美霞的笔下,青年岗位能手司朝辉是这样的:他是配煤掺烧的尖兵,是“九电煤种”的实践者,是守煤担责的“领头羊”,还是学无止境的年轻人。为了打造出“九电品牌”煤种,他上网查资料,翻阅相关书籍,反复分析、实验、修改,煤场、集控室、掺烧组,一天不知来回多少趟,从白天一直到深夜,有时连饭都忘了吃……为了达到煤炭合理堆放,他每天都亲自到现场查勘煤种煤质情况,以便对掺配煤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这个活动,司朝辉走进了更多青年的视线,成为他们竞相学习的榜样。而在九江电厂,正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榜样通过这个舞台走向全厂,甚至走向集团公司。
本报记者 陈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