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60周年的生日,这一年,中国汽车合资也走到了30周年的节点。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中国汽车工业驶向何处,不仅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也将左右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在不久前由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博鳌汽车论坛上,多位汽车界重量级人物及嘉宾纷纷就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放与融合”展开观点的碰撞。他们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与融合使中国汽车工业完成了整个产业链的基本布局,汽车作为支柱性产业将会转变成主导性产业,这是过去改革30年中开放与融合的重要成果。而真正参与到中国汽车“开放与融合”的,大众可以说是第一家。作为第一家落户中国的汽车企业,大众参与并见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资深汽车专家颜光明认为,如果没有30年前大众高瞻远瞩地落户中国,很难想象,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的步伐会落后多少年。大众坚定地投资中国市场,带动了其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也拉开了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的大幕。
中国汽车开眼看世界
中国汽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在当时“超英赶美”的大背景下,第一汽车制造厂仅用了短短几天时间,就打造出中国第一辆国产轿车——“东风”CA71型。5月16日,“东风”轿车开进北京中南海,当时,毛泽东主席激动地说:“坐上我们自己的小汽车了。”很快,中央又决定开发高级轿车红旗。同年6月,一汽厂区到处挂起大横幅:乘“东风”,展红旗,造出高级轿车去见毛主席。不到一个星期,3000多张零配件图纸被一抢而光,全厂手艺最高的钣金师傅集中在一起,在10多天里硬是用榔头敲出车盖、车门、轮毂等全部覆盖件。经过夜以继日的一个月,到了“八一”,第一辆红旗770高级轿车披红挂彩,在锣鼓喧天声中开到吉林省委去报喜。轿车毕竟是一种上万零件组成的产品,是众多相关行业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热情要靠物质来支撑,大跃进之后随之而来的大衰退,使这次“轿车热”化作蒸汽一团,很快就在寒流中飞逸。
据悉,从1958年到1981年前后23年里,红旗一共只生产了1500辆。没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和现代化的生产模式,注定了这种方式必然不能长久。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董事长率代表团来华,访问了在十堰的二汽。对于中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汽车工业很有感触,建议中国最好采用“中外合资”的形式来经营。他补充说,合资经营就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当时分管外经贸工作的副总理谷牧看到简报后,认为很重要,立即批请中央领导传阅。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审阅后,在简报中建议搞合资经营的内容旁边,批上了“合资经营可以办”。
就是这样一句话,让中国汽车开始开眼看世界。1978年,上海方面提出: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改造上海轿车厂,年产15万辆,大部分出口赚汇。在获得国务院批准后,上海即向全世界知名的大汽车厂发出邀请。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包括丰田、通用在内的跨国公司并不愿意到中国来建厂,对他们而言,卖车可以,但建厂则完全没有必要。
只有德国大众接下了中国抛出的绣球。时任大众董事长的哈恩和中国展开了长达6年的谈判。“那时在世界汽车工业界,只有我看好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所以我们在几乎2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孤独地在中国发展。”哈恩在回忆时表示,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汽车业普遍持谨慎态度,市场的增长前景被评估为“很差”。这个项目,当时在大众内部也不被看好。“我向同事谈了我的想法:尽管中国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下走出来,但是在邓小平带领下,正开启面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在各方面的发展将是不可抑制的。”
1982年,中国第一部《合资法》也因上海大众合资项目而正式出台。在与德国大众谈判引进车型时,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中级轿车,而且是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中级轿车;二是这个车适用范围宽,既可作公务用车、商务用车,还可用作出租车。德国大众按照要求提供了当时正在研制、还没有上市的一款中级轿车——桑塔纳。
1983年,第一台组装桑塔纳终于顺利下线。1984年10月10日,由中德双方各出资50%组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协议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最初的期限定为25年,合同包括有关生产项目和至90年代初期合作第一步生产能力的具体约定。1985年,上海和德国大众正式签署协议,成立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从1983年至今,桑塔纳几乎成为中国的“国民车”,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1983年第一台组装车下线到2012年为止,桑塔纳已经卖出将近400万辆,开创了在中国长达30年畅销不衰的纪录。2012年12月16日,全新一代桑塔纳正式上市,售价为8.49万~12.38万元。这款热销了30年的车型,再度以“最中国的德国车”面貌在中国市场上销售。
在上海大众之后,包括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和长安福特等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汽车合资企业沿用至今,而被政策固定下来的50∶50股比,也是大众和上海在合资合同中最早提出来的。哈恩回忆说,50对50是最平等的一个比例,谁也不多,谁也不少,这样有助于双方的平等交流。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公司,我从来不因此而认为它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汽车工业’,但却认可大众的国际化战略眼光。”业内人士评价,大众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汽车企业,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两个不可磨灭的功绩:一是让中国汽车工业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在与德国大众合资后,1986年,中国政府正式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并确定了发展轿车工业要“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原则,中国在轿车生产方面走上以合资引进技术的道路;二是确立了高品质、高标准的发展之路。
本土化战略让大众登上顶峰
如果说率先进入中国市场让大众占了先机,那么,本土化战略则让大众成为中国最成功的汽车品牌。而奥迪,更是因为全价值链的本土化,在中国市场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并让奥迪在全球市场上超过奔驰,并不断缩小与宝马的差距。
本土化是一系列复杂的指标,包括研发、生产和市场营销等。在目前中国市场上,大众因为较为彻底的本土化,在销量和利润上已经一骑绝尘,让其他品牌难以望其项背。
大众本土化战略的成功首先体现在车型上。近些年来,大众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朗逸、新宝来等车型,这些车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朗逸的销量去年占到大众中国市场总销量的17%,是大众旗下销量最大的一款车型。朗逸的成功,也使得上海大众被正式纳入到大众全球的开发体系当中。可以说此时的大众已经开始享用本土化战略带来的丰硕成果。
事实上,早在1996年7月,上海大众就成立了上海大众技术中心,2000年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提升研究和开发能力,该技术中心已累计投入超过30亿元,培养了1200多名骨干工程师及相关技术开发人员。据介绍,目前技术中心由开发试制实验基地和试车场两大部分组成,配备各种试验试制设备2000余台;可以完成从设计、工程分析到试制、试验等各个环节的完整开发过程,具备包括车身开发,发动机、底盘、电子电器匹配开发的整车开发能力。
2007年7月,大众与上海大众签署了一项合作开发新一代中高级轿车的联合声明,标志着大众本土化战略在历经10多年的零部件国产化和10年的车型本土适应性二次开发阶段之后,开始进入本土开发全新车型的阶段。
2012年11月,上海大众技术中心荣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称号,标志着上海大众代表合资汽车企业进入了技术创新“国家队”的行列,将有机会直接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这是对上海大众多年来坚持自主创新开发及所获丰硕成果的高度肯定。
同样,在一汽-大众第一个自主创新车型新宝来项目中,一汽-大众克服了产品技术更改频繁等诸多难点,实现了国产化零件保质保量的尺寸认可和尺寸优化。按照一汽-大众此前的规划,到“十二五”期间形成完整整车开发能力,2012年实现车身自主开发。
2012年12月,全新宝来宣布上市。当时,时任一汽-大众总经理的安铁成表示,全新宝来的下线是一汽-大众研发能力提升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汽-大众研发战略的重点项目,全新宝来的开发工作调动了一汽-大众现有的各个研发部门和全部设备,包括2008年后陆续建成的造型及虚拟现实中心、预批量中心、电子电气中心和车辆安全中心。
安铁成表示:“新宝来从造型概念开发、表面开发,到结构设计、试制、实验验证,所有的开发工作都由一汽-大众的研发人员在中国完成,极大提升了研发团队的能力,为一汽-大众2015年实现整车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一汽-大众研发体系的不断完善,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一汽-大众2015年整车开发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然而,大众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本土化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因为本土化的深入不够到位,大众在中国市场也曾遭遇过诸多挫折。10年前,上海大众推出POLO时就因定价过高而无法打开局面。随后,大众开始认真研究起这个巨大新兴市场消费者的特别需求,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本土化适应性改进。时隔不久后,上海大众在帕萨特B5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推出的帕萨特领驭一举获得成功,大众开始慢慢摸到中国消费者的心思。而今天的Polo在A0级两厢车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帕萨特也成了国内中高级轿车的代名词。
2002年4月12日,中德投资双方修订和延长了上海大众合营合同签订协议, 合营期延长至2030年。在2011年4月,大众与上汽集团签署了一系列意向书,其中最受外界关切的就是股东双方支持上海大众基于德国大众最先进平台及发动机技术,面向中国市场开发一款C级高端轿车。应该说,汽车合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30年历史中,这样的举动尚属首次。
去年4月,大众与一汽集团签署意向书,计划将一汽-大众的合资企业合同延长25年。同时,双方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合资双方将拓宽合作领域,包括建立自主品牌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等方面加强合作。
同年5月,大众中国启动了面向中国公众的“大众自造”项目。业内人士评价,虽然从活动的目标诉求来看,更像是一场大手笔的营销宣传,但从中也可看到大众对“全球本土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践行,尤其是与消费者的互动。可以肯定的是,大众的设计理念也许不会改变,但未来在中国投放的车型必然不会缺少中国元素。
12月,大众中国又抛出名为“中国60”的招聘计划,意欲招聘60位人才在合资企业中担任关键岗位高级管理职务,具体涉及技术、销售、人力等各个领域,而其中部分职位仅低于大众中国董事会董事。大众很清楚,本土化所真正包含的领域远不止产品设计的本土化,而是囊括了研发、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各方面,本地化的人才是核心所在。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合资自主品牌都已经不再是个秘密。一汽集团副总经理秦焕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在与大众研究开发自主品牌,计划推出四类车型,年生产规模将达到45万~60万辆。据了解,未来一汽-大众自主品牌车型将进入6万~8万元细分市场,从而填补大众目前在此领域的缺失。
大众对中国市场的长久承诺
也许,60年前一汽刚刚成立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30年后,合资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旋律;而30年前,当大众与中国签订合资时,也不会想到,30年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将是怎样的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汽车产销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6%和4.3%,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3.8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再次刷新全球纪录,连续4年蝉联世界第一。其中,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大众,更是获得了增长率和绝对量的大丰收。去年全年,大众全球销量首次突破90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11.1%。其中,大众汽车在华销量达281万辆,与2011年的226万辆相比,增长了24.5%,成为最大的赢家。
大众的成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一直以来严格执行全球统一的品质,以及由此积累起来的消费者的信任;二是大众对于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及由此引领时代潮流的发展。事实上,大众在中国市场也曾遭遇过挫折。由于车型老化、成本高昂等原因,大众的销量和市场份额一度出现严重下滑。2005年10月,决定着大众汽车在华发展方向的“奥林匹克”业务重组计划正式启动。
这项计划包括:未来3年引进10至12个新车型;2008年之前降低成本40%;大力推进产品国产化和管理团队本地化;在生产、研发等领域推动合资企业间的合作;为国内供应商提供10亿欧元的出口订单;加大南北大众产品的区分和差异化;进一步完善销售体系和评估系统等一系列解决方案。之所以用“奥林匹克”的名义命名这一业务重组计划,大众汽车一方面希望能借助成为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这一契机,在中国提升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以奥林匹克精神激励企业内部员工,更快更好地达成既定目标。
可以说,正是在国产化、降成本、引进新车等众多措施的共同作用下,2006年大众汽车销量开始复兴;2007年销量超过91万辆辆,同比增长28%,市场占有率回升至18%;2008年大众汽车在华实现了102万辆的年销量,在汽车市场整体增长放缓的大趋势下,超额完成既定销售目标;2009年,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年销量超过140万辆,同比增长36.7%;2010年,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超过192万辆,同比增长37%;2011年,大众汽车在华总销量为226万辆,同比增长17.7%;2012年,这一数字更是刷新为281万辆。
在销量大幅提升的同时,大众也不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在刚刚闭幕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文德恩教授透露,大众将启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项目。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的两家合资企业在2015年以前将投资超过98亿欧元,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投资将用于研发高能效产品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生产设施。
文德恩教授表示,在进入中国市场30年后,大众汽车集团迎来可持续增长的新阶段。大众汽车集团正在中国建设7家新工厂,其中乌鲁木齐、佛山和宁波整车厂,以及长春和佛山零部件工厂,这5家工厂今年即可投产。到2018年,员工总数将从7.5万人增加到10万人,年产能将从现在的260万辆增加到400万辆。
2012年6月,在成为大众集团负责中国业务的董事后,海兹曼执掌大众中国帅印,被任命为大众中国总裁兼CEO。正是因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才会设置专门负责中国业务的董事职位,以便更接近中国市场,更快对中国市场作出相应的反应。
2013年4月19日,在上海车展前夕的大众汽车集团之夜活动上,海兹曼郑重承诺:“我们将继续在中国发挥先驱作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成功并不仅限于销量和利润,同时还包括客户的满意、对中国的承诺和可持续发展。”
这位新统帅关心的问题,也正是在华“三十而立”的大众,需要紧锣密鼓布局的下一个30年的发展路径。
1981年8月
配置丰富的帕萨特三厢版—桑塔纳投产。
1983年6月
大众汽车公司沃尔夫斯堡总厂54号总装车间作为当时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先进的车间投产,标志着大众汽车集团进入新的技术时代。
1986年6月
大众汽车公司收购西班牙的西雅特股份公司51%股本,西亚雅特作为第三个独立品牌纳入大众汽车集团。
1990年12月
大众汽车公司收购了捷克斯柯达汽车制造厂,1991年4月,斯柯达作为第四个独立品牌加入大众汽车集团。
1997年12月
新甲壳虫投产,这款基于高尔夫技术的全新怀旧车型,在全球引发了新一轮甲壳虫热潮。
1998年7月
布加迪、宾利品牌加入大众汽车集团。
2000年4月
大众汽车公司参股瑞典的卡车制造商斯堪尼亚。6月,大众汽车集团送给2000年德国世界博览会的礼物——“大众汽车城”在沃尔夫斯堡开业。
2001年12月
大众汽车公司在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建造的“透明工厂”开业。辉腾作为大众汽车品牌高档轿车的第一款车型在这里生产。
2002年6月
高尔夫超过了具有传奇色彩的甲壳虫,以总计21517415辆成为产量最大的车型。
2003年7月30日
老甲壳虫在墨西哥最终停产,在长达64年的生产周期中,总计产量为21529464辆。
2006年10月
大众汽车集团收购MAN公司15.06%的股份。
2007年
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范围新车零售量超过620万辆;销售额高达1089亿欧元;经营利润达62亿欧元。
2008年3月
大众汽车集团获得瑞典卡车生产商斯堪尼亚公司的控股权。集团10年发展蓝图——2018战略发布。
2009年7月
监事会批准大众汽车集团与保时捷的合并。
2009年
大众汽车集团汽车销量再创新高,达629万辆。
2010年3月
大众汽车为电动汽车设定发展路线图。
2010年
大众汽车集团年销量首次突破700万辆。
2011年3月
大众汽车收购保时捷汽车销售业务。
2011年4月
西雅特品牌首次在中国亮相。
2011年
大众汽车学院在北京启动。
2011年
大众汽车全球首支电动示范车队在北京上路。
2012年7月
大众汽车与保时捷宣布组建综合汽车集团。
2012年10月
第一辆保时捷Boxster在大众汽车工厂下线。
2012年
大众汽车集团年销量首次突破90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