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康从不讳言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贫穷让他从小吃了不少苦,却也带给他改变命运的勇气和力量。
1989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高德康成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国家23级干部”,捧着铁饭碗,高德康却并不“知足”。“穷则思变,我希望通过奋斗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高德康说,“我还是蛮自信的,觉得自己可以在比教室更广阔的舞台上做更大的事。”
于是,高德康“下海”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浙江农村大规模普及燃气的当口。高德康抓住这个机遇,向亲友借了3000元,开起一家代灌燃气为主、兼卖燃具的小店。“顾虑肯定会有,家人也不支持。但我的性格很自主,深思熟虑之后作出决定就会一直走下去,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新颖的商品,强大的广告攻势,加上热情的服务,让高德康的燃具店迅速战胜了周边的竞争对手。“当时供销社下午4点就下班,我们一直开到晚上11点。农忙期干完农活的农民出来逛逛,只有我们还开着。”高德康笑道。
为了寻求商品差异化、增强竞争力,他开始由贸易商向生产商转型。1994年,康达燃气用具厂初具雏形。1995年,德意燃具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高德康向着自己的目标一路前行,不曾想“德意”的飞速发展却是一柄双刃剑。
2002年,由于企业疯狂扩张亟需大量人才支撑,高德康从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挖来了30多名职业经理人。然而这些优秀人才却为“德意”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冲击。他们和跟着高德康一路打拼过来的“老德意人”产生了剧烈冲突,公司内部突然分裂成两大阵营——“红色文明”讲感情不讲规矩,“蓝色文明”做事规范并要求建立制度。最严重的时候,两大阵营甚至大打出手。
夹在中间的高德康“非常痛苦”。如今回想起来,他仍觉得那一年是创业至今最艰难的时期。
为了调和矛盾,高德康开始着手整顿。他利用业余时间展开企业文化大讨论,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共通点,整理出一套规范的制度,并且劝退了两个阵营中的“极端分子”,终于将企业拉回正轨。
如今,成立18年的“德意”已经拥有3600名员工、30亿元资产。这些都在高德康的计划之内。
“做好事业,善待员工,照顾好家庭,自己也快快乐乐的。”高德康的梦想简单朴实,“我们可能没有能力改变中国和世界,但一定可以发挥自己的正能量,对周围的人施加积极影响。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国家和社会就会变得很美好。”
微寄语
社会一直在前进。要发挥自身的青春力量,为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一己之力。
本报记者 黄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