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5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影音书画

原子演电影

本报记者 张渺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15日   11 版)

    小男孩阿童木捧着一个小圆球,眨巴着一双大眼睛玩得正欢,小圆球突然落在地面上,变成一张蹦床。男孩好奇地跳上去,一下子被弹得老高,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以上便是一部电影的全部情节。

    可能你会说,这是什么垃圾电影!不过,如果你知道这是用什么拍的,或许就不会这样想了。这不,连吉尼斯世界纪录都对该片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部全世界“最小”的电影。

    这部名为《男孩和他的原子》的影片总共242帧,时长90秒。在这短短的一分半钟里,背景始终是一片简单的灰蓝色,看上去粗糙斑驳。作为主角的男孩由小圆点连成的线条勾勒出来,简单得像是从幼儿园墙上偷拍来的儿童简笔画。

    或许真的可以称之为简笔画,只不过,作画的人是IBM公司的科学家,画笔是让IBM的科学家在198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该画笔重达2吨,还得在零下268摄氏度的温度下操作。作画时使用的颜料也很特别——目前已知的、组成物质元素的最小单元——原子。

    用IBM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安德烈亚斯·海因里希的话说,“捕捉、定位和塑造原子并在原子水平上创作一部原创电影”,意味着科学家在微观层面上的掌控能力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现在,重新回过头来看看这部电影,原本粗糙的画面立刻充满了不一样的魅力。IBM的研究员在一台标准计算机上,采用远程操作的方式,使用扫描式隧道显微镜,精确控制温度、压力和震动,用“画笔”上一个锋利的针头,将几十个碳原子挪动到预定的位置,以达到停格的动画效果。

    “我们可以在一帧胶片上把原子排列成一个完整的图像,重复这样的动作,并拍摄下一个画面。”海因里希这样描述影片的制作过程。他们一共用了354个小时的时间,去完成所有工序,最后呈现的画面,是放大1亿倍之后的原子构成的。

    这只神奇的“画笔”生于1981年。这一年,IBM公司的两名研究人员格尔德·比宁和海因里希·罗雷尔发明了扫描式隧道显微镜。这是一种利用量子理论中的隧道效应,探测物质表面结构的仪器,比起其他同类原子显微镜,科学家们可以用它把微观世界看得更清楚。

    当然,清晰的观测只是第一步,将原子按照科学家的意愿重新排列,则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支持。IBM在2006年研发了一种原子磁控工具,能够操纵原子,并测量原子旋转产生的效果。

    对原子的操纵,是通过一个带电的尖锐探针完成的。研究者把针尖安在扫描式隧道显微镜上,逼近那些要被挪动的原子,近到只有1纳米(1米的十亿分之一)。在这样的距离下,根据量子物理效应的作用,针尖上的电荷和原子的电荷产生了“越界”反应,几乎要混在一起,原子们就这样被乖乖拖走,安置到新的位置上。

    可以说,IBM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如此精确移动原子”的机构之一,都是仰仗了这台“获过诺贝尔奖的工具”。据IBM研究科学家克里斯托弗·卢茨介绍,这也是第一个让科学家能够看到单个原子的仪器。

    用这台显微镜制作世界上最小的电影,对IBM来说,只是一个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展示。公司旗下研究院的科学家们,一直在纳米级别的层面上对材料进行研究,试图探索数据存储介质的极限。

    安德烈亚斯·海因里希表示,IBM最终的目的,是建造原子级别的计算机。“在原子水平上创作一部原创电影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这位科学家提起这部《男孩和他的原子》时,用的词儿挺严肃。正如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一家咖啡馆,放映人类史上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时一样。

    那同样是一部看起来没什么情节、简单粗糙的电影,却象征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在科技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今,同样简单粗糙的《男孩和他的原子》,或许也将成为科技史上一块小小的里程碑。

分享到:
预订一支治失忆的神秘针
硅谷遇上好莱坞
原子演电影
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