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5月1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调整布局 标准建设 充实师资 重奖激励

山西河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17日   04 版)

    山西省河曲县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民歌、二人台、西口河灯会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家有黄金用斗量,不如送儿上学堂”的观念深入人心。河曲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支持教育工作,上世纪90年代,全民集资办学,举全县之力“两基”攻坚,走出了贫困县办大教育的路子。河曲县教育工作成为晋西北乃至晋陕蒙交界区的领头雁、黄河岸边的明珠。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周边旗县异军突起,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教育投入大幅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张,办学条件、教师待遇明显高于河曲,一度出现了教师团体迁移、学生大量外流的现象。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择校热”愈演愈烈。教育公平面临严峻考验,寻求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成为该县一个重大课题。

    近年来,河曲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进全县教育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在2010年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四大任务:“第一,集中力量把河曲中学建成校舍设施一流、教学质量一流、师德师风一流的省级示范高中;第二,要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建设晋陕蒙三角区一流的职业教育中心,把职业教育与县域发展融为一体;第三,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实现全覆盖。继续抓好农村远教工程应用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第四,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学前教育,积极发展社区幼儿园、居民小区幼儿园,改善条件,提高质量。

    3年过去了,河曲县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河曲模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长远规划,实施学校布局大调整

    持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打破了河曲县原来的基本平衡,部分农村学校办学困难逐步萎缩、甚至成为空壳,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出现了“农村散、县城满”的严重局面。优化学校布局成为河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根据城镇化建设人口流动趋势,结合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河曲县明确了“高中阶段向城区集中,初中向中心集镇集聚,小学向乡镇中心集聚,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外埠和中心村集聚”的基本思路,以“一城五镇(中心集镇)八乡百村”为重点,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寄宿制小学、中心集镇保留初中、距中心集镇较远的千人以上大村保留设置九年一贯制学校、交通不便的山村保留小学低段教学点。这个布局调整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学校分散、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又充分考虑到了人口流动后的就学需求,特别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交通不便的山村小学低段教学点的保留,满足了山区农村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

    河曲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布局调整中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即设置保留的学校就一定要采取行政手段坚决扶持、倾力办好,绝不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旧县镇是煤炭产区、人口大镇,是河曲县的重要门户。旧县中学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20年前曾是河曲初中教育的领头羊,由于办学条件落后、教师学生外流,到2008年在校生仅有60多人,成为频临倒闭的薄弱学校。河曲县布局调整规划把旧县中学列为保留学校后,县政府将国家农村初中改造工程项目放到旧县中学,投资330多万元改造了校舍,新建了学生食堂、宿舍,按照省定标准配置了教育装备,建成了标准化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其次,公开选聘校长,充实教师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吸引外出学生回流,目前在校生已达到200多人。学校突出“三项管理”、打造特色寄宿制学校,旧县中学再度焕发青春。

    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全力奋战,中小学布局调整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2001年的277所整合为现在的64所,其中单办初中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小学45所,另外保留了山区小学低段教学点20个,中小学布局基本趋于合理。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河曲县把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最高目标,尤其是下大力气办好每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建立了以寄宿制学校为主体和骨干的农村办学新格局。

    从2007年开始,河曲县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抓住国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工程、采暖改造工程、“两区”学校建设工程、农村远教工程、义务教育标准化县建设工程和校安工程的有利契机,整合多个建设项目和资金,一次性规划建设,集中财力、物力共新建高标准农村寄宿制学校21所,投入资金3200余万元,建成校舍5.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教室2.6万平方米、新建学生宿舍9000平方米、新建学校食堂、餐厅1.7万平方米、厕所3000平方米,建起围墙8000米、硬化操场1.8万平方米。河曲县政府于2009年又投资350万元进行了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改造,按照寄宿制学校食堂建设标准和卫生要求,购置了先进的学校食堂设施设备。通过5年的大力建设,河曲县寄宿制学校全部实现了“六有”标准,即有崭新明亮的教室、有舒适宜居的宿舍、有干净卫生的食堂餐厅、有设施齐备的专用教室、有功能完备的操场、校校接入互联网。另外,一些学校还建起了“学生浴室”。寄宿制学校从办学条件到生活设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教学功能和后勤服务功能基本达到了学校标准化的要求。目前,河曲县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24所,寄宿学生4215人,占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1%,占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87%,寄宿制学校真正成为农村教育的主体和骨干。

    加大投入,搞好学校标准化大建设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抓好学校校舍、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是基础。在财政可用财力相对紧张、大型建设投资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河曲县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投资。2006年投入3000万元实现了巡镇中学整体搬迁回城;2009年启动实施了投资2.5亿元的河曲中学新校区建设工程,是近年来河曲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投资最大的项目工程。同时,河曲县借助国家政策,落实配套资金,搞好教育重点工程建设。2012年又投资1800万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新建两所幼儿园,并列入全县惠民十件实事之中。使全县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河曲县通过“一年一事”的教育系列年活动,集中力量、集中精力,搞好学校大建设。2007年是农村学校暖气改造年、2008年是农远推广应用年、2009年是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年、2010年是校安工程建设攻坚年、2011年是寄宿制学校管理年、2012年是中小学质量提升年等。河曲县委、县政府每年公开承诺,确定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中至少要列入一至两件教育实事,如2008年建立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全免和高中特困生助学金制度、河曲中学新校区建设工程两件实事;2009年启动实施中小学生一颗鸡蛋营养改善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两件实事;2012年又投入1800万元实施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两所示范幼儿园两件实事等。一年完成好一件或几件教育实事,解决一个或几个教育难题,河曲县不断推进教育均衡持续发展。

    2006年以来,在学校大建设中,河曲县累计调入资金4亿多元,其中县级投资和配套资金达3亿多元。新建学校39所、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维修校舍25所、1.3万平方米。其中改暖工程投入460万元,为全县35所农村学校安装了采暖设备,彻底消除了明火取暖的安全隐患;农远工程投入1300万元,实现了远程教育“校校通”,县城学校和部分农村学校多媒体“班班通”, 所有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实现了城乡中小学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信息化“全覆盖”;义务教育标准化县建设投入1600万元,实现了图书、实验、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四配套”,使全县农村学校装备水平达到国家Ⅱ级,县城学校达到I级;依托省明德援建项目,投入700万元建起4所明德小学;投资1200万元建成县职教中心教学大楼,为职教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连续三年共计投资2.5亿元建成8.6万平方米的河曲中学新校区,为晋西北省级示范高中乃至河曲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9年通过了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县建设达标验收,2012年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初步实现了河曲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

    用好政策,实现农村教师队伍“大换血”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育不均衡除了办学条件不均衡外,集中体现在教师配置不均衡上。河曲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抓好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备和整体优化。

    2005年河曲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652人,30年教龄、50周岁以上教师就有235人,且大多数是民师转正,学历低、能力差,加上过去财政紧张对教师补充不及时,整个教师队伍缺编代教多、年龄老化问题十分突出。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县政府作出了“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按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对“3050人员”实行提前离岗和内部退养,核编清理临时代教168人,为新招年轻教师空出了编制和岗位。建立了教师队伍长效补充机制,每年都要通过公开考试招聘的方式,录用补充新教师,2005年以来累计有594名优秀大学生走上教师岗位。特别是借助国家实施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特设教师岗位计划,2009年至2012年三年为全县30所农村学校招聘录用大专以上特岗教师347名,其中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农村学校普遍短缺的学科教师79人,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

    针对学校临时空岗和发展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短缺的问题,河曲县政府参照国家特岗教师政策,财政每年列入预算拨款140万元,临时聘用180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连续10余年每学期接收忻州师院在校大学生100人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农村教师队伍的大量补充,为农村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基本实现了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大换血。现在有700多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教师活跃在农村学校,占农村教师总数的70%以上。

    2011年9月,河曲县教育局制定了教师流动办法。由县纪检、人事、编办等部门共同监督,通过采用自愿报名、公开讲课、评委现场评分的办法,公开选聘102名农村教师到县镇学校任教(其中县级以上模范教师76人),基本解决了县镇学校教师缺编问题。使农村教师形成合理有序的流动,从体制上消除了过去农村教师为了进城拉关系、走后门、不安心工作的不良现象,盘活了教师队伍一盘棋,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此外,河曲县还组建“名师讲师团”,定期深入农村学校交流支教。由全县教师中的省、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组成,首批拟定190人,分配到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以“师带徒”的方式结对,培训派驻校的年轻教师,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达到城乡师资水平相对均衡。

    目前河曲县教师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小学专任教师959人,初中专任教师581人,高中专任教师295人。45岁以下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数的70%,其中30岁以下423人,31岁至40岁教师512人,41岁至45岁教师338人。

    与此同时,河曲县还建立了城乡学校校长交流任职机制。2008年以来选聘16名农村学校中青年优秀校长到县镇学校及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担任校长或担任学区中心校长,选聘农村学校15名优秀中青年副职走上校长岗位,选聘县城学校8名副职到农村学校任校长。城乡学校校长的交流任职,很快把县城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带到农村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激励机制,重奖教育功臣

    河曲县先后建立起支撑教育的多个激励机制。设立高考奖、中考奖、教学成绩优秀奖和中小学“名师”津贴,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奉献教育的热情。从2005年76万元到2011年396万元、2012年的370万元,奖励额度节节攀升。

    实行中小学教师“名师制”,建立了教师激励机制。2004年河曲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实行“名师制”的决定》和《关于高考、中考奖励办法》,县委、县政府设立了高考奖、中考奖、跟踪考核奖和中小学名师津贴。实行中小学教师表彰奖励制度,改单纯的荣誉表彰为荣誉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县政府设立奖励教师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名师指标按比例直接分配到校,每个学区和初中校至少保证一名。高中按专任教师10%的比例评定,初中、小学按专任教师5%的比例评定(2012年分别提高到15%和10%)。名师津贴标准为:高中每人每月300元,初中每人每月150元,小学每人每月100元,结合教师年度绩效考核,实行一年一评的办法,在每年教师节大会上连同县模范教师一起表彰奖励。截止到2012年,全县累计表彰高中名师302人次,初中名师425人次,小学名师438人次,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河曲县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办学条件基本均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保障水平基本均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师配置基本均衡;进城农民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得到较好落实,不同社会群体受教育机会基本均衡;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择校热”、“学生外流”得到基本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动了教育整体结构的优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全县教育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曲职教中心建起实训大楼、增设汽车维修专业,通过省级验收。河曲中学成为晋西北8县省级示范高中,办学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目前,河曲县农民工适龄子女也全部按规定就近入学,保障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

    高考名列忻州市前茅。近几年来,河曲县高考二本以上达线人数、达线率连年稳步攀升,2003年以来共有7名优秀学子考取清华、北大。2009年高考二本以上达线人数202人,2010年达线228人,2012年达线248人,尤其2011年达线296人,其中两名学生考入清华,1名考取南开,创历史最好成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5月17日 04 版

山西河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山西河曲:“一颗鸡蛋工程”改善中小学生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