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5月19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本科生有3次自主选择机会 每年近200人院系间自由流动

中国科大:转专业不再是尖子生“特权”

本报记者 王磊 通讯员 杨保国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19日   01 版)

    5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启动今年全校专业选择及中期分流工作。根据该校的相关规定,中国科大本科生在校期间有3次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学校表示,“百分之百”满足学生选择专业的需求。这在国内高校中首开先河。

    对于中国科大来说,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并非没有先例,当初少年班学院率先试点“前两年不分专业”,强化数学、物理、英语和信息学科等基础课程教育,第3年按照学习兴趣和成绩选择专业。

    经过10多年的探索,这项措施从一个学院“特权”变成了全校共享的“普惠”。每年近200名学生在院系之间流动,突破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给教学安排、班级管理、学业认定等带来诸多不便。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的中国科大到底经历了什么?

    1/4本科最高大奖得主是转专业学生

    对于中国科大2009级本科生周丹来说,专业调整帮她实现了人生的“逆转”。

    当年,中国科大在浙江招生,周丹以最后一名的身份被该校地球和空间学院录取。相比自己的专业,她更爱另外一门学科——化学。高中时就对化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她,在大一下学期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听了《无机化学》课之后,作出决定:大一结束后转到化学院化学专业。

    她与学院教学秘书商量,放弃原专业的课程,改修化学院的相关课程,学院很快同意了她的个性化学习申请。毕业前夕,她收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与此同时,也得到中国科大授予本科生的最高荣誉——“郭沫若奖”。

    “只有喜欢,才能学得好。”周丹总结道,“不要跟风,想转专业之前,去听听相关课程,详细咨询之后,再作决定。”

    据了解,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已为本科生转专业“开了口子”,但通常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优先,中等生或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几乎没有通道。

    对此,中国科大的做法是,本科生入学后至少有3次自主选专业的机会:进校一年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学院或学科类;二年级的春季学期可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中期分流,有接收条件的院系申报计划,由教务处统一公布信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申请;二年级及更高年级的学生每学期均可个别申请转专业。

    中国科大教务处处长助理杨凡介绍,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如愿调整专业,但也有少数同学因成绩等原因,不能转到自己“钟情”的专业。为此,该校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籍管理分离”政策,针对申请转专业未被接收的学生,只要修完意愿专业认定课程、达到毕业要求,即授予该专业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不受学生原学籍所在学科或专业限制。

    “今年‘郭沫若奖’32名得主,有四分之一是转专业的学生。”据中国科大教务处副处长李蓓介绍,以数学学院为例,每年都有其他学院转入的本科生,比例约占该院学生数的15%左右。大多数转过来的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成绩上升较快,学院2010级前10名中,有4人是从其他院系转过来的。

    自由选择专业的前提与条件

    “自由转专业并没引发学生‘潮涌’,或者过度集中转入几个‘热门’专业的盲目现象。”在中国科大副校长陈初升看来,每年提出转专业的学生人数,仅占每届学生总数10%左右,这说明校内各学科发展的均衡,更重要的是,学生调整专业是在导师指导下的理性抉择。

    去年该校成立“学生学业指导中心”,由学业指导专家、专职工作人员构成,其中学业指导专家25人。作为“把关人”,他们为转专业、跨学科交叉学习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指导,指导学生选课和制定科学的修读计划。

    2012年,该中心对校内28名申请转专业暂未被接收的同学逐一进行约谈。专家们在全面了解这些同学的学习状态后,针对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和课程修读方案。

    “必须统一轨道,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在陈初升看来,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首先是建立在学科统一规划建设的基础上。“为此,我们花了3年半来修订全校本科培养方案,重新梳理课程体系,消除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

    在招生方面,中国科大实施按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所有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在同一通修课平台和学科群基础上进行培养。新的课程体系按照知识结构分层重构,分为通修课程、学科群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个层次。它们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45%、26%、10%、10%。

    为了打牢基础,同时方便学生转专业学习,全校低年级课程基本一致,即使是跨学院、学科转专业,由于前两年的课程安排差别不大,学生转到另一学院、学科学习时,只要补上几门课,就能跟上新专业的学习进度。

    “我们本科生与专任教师比约为5:1,在国内高校十分少见。”此外,在陈初升看来,中国科大长期坚持精英教育,本科生规模较小,学生拥有比较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自由选择专业的空间相对较大。

    学生用脚投票,教师要低下头来

    “学生不是学院的私有财产。”陈初升认为,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据了解,该校为此明确规定,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求转专业,所在院系不允许“设卡”。“即使想卡也卡不住,因为只要学生提出来,另一院系同意接收,教务处就直接将学生的‘关系’转到对方。”

    不过,学生在专业间的自由流动会不会带来负作用?在刚实施完全放开自主选专业的时候,学校和院系也曾有过担心,会不会出现“热门专业”申请者爆棚,而“冷门专业”学生大量流失?

    据陈初升介绍,当时校内一个新开的专业的确出现了“逃兵”多而“投奔者”少的现象,引起院系领导的重视。为此,他们通过宣讲会的形式,加强在校内“吆喝”,并持续加强学科建设,逐步扭转这一局面。

    “把门槛去掉,刚开始个别院系肯定会有压力,因为现在学生要用脚投票,教师要低下头来,其实这是个动力。”在陈初升看来,如此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

    “学生的选择对院系的建设无疑是一个促进,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李蓓介绍说,现在各院系都争先恐后地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出动最好的专家给学生讲座,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兴趣。

    “如何让年轻人从应试教育的惯性中解脱出来,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自主安排学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认为,这是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他总结道:“简单地讲,就是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培养他们享受学习、享受实践、享受创造的感觉。”

    本报合肥5月18日电

分享到:
中国科大:转专业不再是尖子生“特权”
北京团组织发动“全城热恋”
宁夏农村中小学将告别土暖
你扣我的证,我停你的红绿灯
蓬莱邀你过神“闲”日子
奢华的楼堂馆所损伤政府形象
北京园博会开幕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