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3岁的大学生郭召旭“火”了。
在这名倔强的山里娃牵头努力下,一群热心公益的大学生,花了3个月筹集到7万多元善款,用于在大山深处筹建一所希望小学。
1990年,郭召旭出生在云南省镇雄县花朗乡法地村。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只有一个字:穷。“赤脚破衣,花脸蛋;锄头镰刀,臭粪缸”是他童年生活的写照。
郭召旭的小学生涯是在一处两层的瓦房中度过的。瓦房上下相通,地板是木头拼接的,抬头可以“望见楼上高年级学生的光脚丫子”,一下雨整个学校就会被淹。后来,全校师生一起行动,“背煤灰拌砂浆”,郭召旭在临毕业前才用上了新校舍。
2009年,郭召旭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冲破大山的层层“围堵”。
2011年3月,郭召旭和六七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发起成立了“彩云协会”。这是一个公益性的学生联盟,致力于贫困山区的支教。他将自己近2000元奖助学金全部投到彩云协会,作为协会的第一笔活动资金。
对郭召旭来说,2000元意味着他一学期的饭票以及一张回家的车票。“当时有过犹豫,但我想得很清楚,反正自己饿不着。我拿出2000元,关键是要给大家信心,一起为山里的孩子做点事情。”郭召旭说自己性格很倔,“铁定要做的事,绝不会放弃”。
渐渐地,“彩云协会”开枝散叶,目前已在青岛、北京、哈尔滨、西安、昆明、福州等地拥有10多个高校分会,吸引凝聚了470多名热心公益的大学生会员。
随着组织规模以及支教范围的扩大,资金成为协会发展最大的难题。为了维持协会的运行,在学习之余,从小过惯苦日子的郭召旭与伙伴开始“揽活儿挣钱”:刷盘子洗碗、工地扛建筑垃圾、同时做三四份家教……
“我们提着麻袋挨个宿舍收废品,这样来钱更快。不过,这可是一块肥肉,不少人盯着呢。”郭召旭笑言自己不够机灵,常常让别人抢了先。
2012年7月,郭召旭带领支教队员来到镇雄县上湾小学支教。这个乌蒙山区深处的教学点只有一名老师,已经教了28年书的朱绍琴既是这里的校长,又兼任老师。
上湾小学的教室其实就是朱绍琴家的两间平房。老校舍十几年前坍塌后,就再也没有修建。朱老师育人心切,把房子腾出来讲课,自己住在平房后面倒塌半边的小瓦房里。教室里的桌椅也已用了将近30年,破烂不堪。
“看到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我当时有一股冲动,想给孩子们建一所新学校。”郭召旭说。回到学校后,他和其他支教队员交流想法,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帮上湾小学筹建一所新学校。
建学校不像搞支教、捐图书那样简单。郭召旭想到了摆在“彩云协会”面前的困难,但脾气倔强的他认为,“彩云协会”要在启发山区孩童的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啃下几块硬骨头,才能渐渐走向成熟。
2012年9月,“彩云”们开始了希望小学的筹建。囤积在宿舍阳台上的废品开始变成现金,走廊上也堆积了众多等待出售的手工艺品,网络上募捐的帖子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多。那段时间,募捐箱成为中国石油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为了筹钱,原本腼腆的郭召旭,脸皮突然变得“厚”起来。遇见熟识的人,闲聊过后,他往往会提议:捐点吧。学校的老师也难以幸免,碰到熟识的老师,他会跟在屁股后面软磨硬泡。
郭召旭说,那一阵儿,“彩云协会”的兄弟姐妹们都像着了魔,想钱想疯了。
经过各方努力,3个月后,7万多元的建校资金筹集完毕。当地政府表示,建校资金不足部分将由当地财政设法补贴。
2012年年末,上湾小学新校舍动土兴建。很快,属于孩子们的学校将会屹立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成为当地最宝贵的财富。
“当你站在三尺讲台上传授正确的知识,底下的孩子们报以持续的掌声,你就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郭召旭坚定地说。
两年间,郭召旭带领的“彩云协会”先后组织7支实践队赴云南支教,受益学生超过千人;联合益博公益为镇雄县3所学校的17个班级建立图书角……
进入大四后,身边的同学开始奔波于各大城市投递简历,而郭召旭仍旧整天为公益忙得晕头转向。身边有人劝他等有物质条件了再谈公益。但他坚持认为,做公益跟写新闻一样,要讲时效性,“那些孩子就像病床上等待新鲜血液救命的伤患,一刻也不能耽误”。
“不走进大山,你无法体会孩子们摸到新书包的喜悦,也无法理解一个跳绳就足以让他们忘记吃饭的兴奋。”郭召旭说。
即将毕业的郭召旭放弃了保研资格和留在大城市的机会,而是选择了回云南工作。他认为自己的根在那里,离家近,能够照顾亲人,也可以继续在公益的路上走下去。
“我从山里爬了出来,现在又踏着正步走了回去。”说这句话的时候,郭召旭已经走出了大山。在他的身后,还有更多的郭召旭们,在期盼外面的世界。
本报青岛5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