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经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批准,解放军总政治部下发《规定》,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组织团以上领导和机关干部下连当兵、蹲连住班。《规定》下发后部队迅速行动起来,一些领导干部已经下到基层连队。
下连当兵不是新鲜事,我军在各个时期都不同程度、不同范围施行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倡议的下连当兵。1958年年初,毛泽东从《解放军报》上看到一篇介绍某师政委何云峰下连当兵的通讯,联想到我军实行军衔制后出现军官离兵、机关脱离基层的问题,就在这一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上提出:“我看所有的‘长’——军长、师长等,都至少当一个月的兵。一年你管人家十一个月,人家管你一个月还不行吗?有些过去当过兵的现在多年不当兵了,再去当一下。”随后总政治部作出《关于军队各级干部每年下连当兵一个月的规定》。
从毛泽东“管与被管”的生动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用意所在,就是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丢。实际上这也是他自西柏坡进北京提出“赶考”,到晚年一系列做法一直强调的——党和军队“不变质”。
毛泽东的决策有两大动因。一个是创建这支军队的经验。井冈山时期就是因为“军长和士兵一个样”,因此部队激发出一种军阀军队无法企及的精神力量,由此顺利渡过了最艰难岁月。另一个是保证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怎样才能避免军官因环境条件变化而腐化堕落?这是一个重大而又深刻的命题,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挥之不去的担心。
毛泽东对阶级的产生和消亡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给红军将领王尔琢的挽联中写道:“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也就是说中国革命胜利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矛盾就不再是主要矛盾。但实际结果却是,党没有因为夺取政权而实现向执政党的转型,没有找到阶级斗争之外的精神力量的生长点,再加上国际国内的矛盾,毛泽东最终把避免党和军队变修的路径标定在阶级斗争上。可以说,高中级军官再过士兵生活,取消军衔制都缘于此。
既然把军官下连当兵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并且是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确立起来,为什么后来没有坚持下去呢?主要原因在于,一支军队的建设有不变的或相对稳定的制度,也有可变的相对活跃的制度规定,比如根本领导制度、编制体制就是相对稳定的,针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现象确立的制度规定相对活跃,后者必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军官下连当兵制度就是如此。
那么,今天重开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下连当兵之门,军委领导的根本考虑是什么?这是我们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关注和思考的。
当代中国有两大根本性变化:一个是人治走向法治,改革开放后数十年的依法治国、依法治军,逐渐将治国治军理念引向制度化和有序化;另一个是价值系统和评价体系发生巨大变化,所有变化都必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进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把两大变化引入下连当兵规定后,我们的思想空间必定大大开阔。
下连当兵关系着官兵关系、职责分工、评价标准、利益关系等内容,这些内容与从前相比都发生了变化。以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为例,我军优良传统之一是“官兵一致”,所谓一致就是官兵平等,其中包括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革命初期或者说在阶级对抗激烈之时,我们党高度受益于这种平等观,因为这带来了被压迫阶级的觉醒,让千百年受压迫的底层群众产生了价值感,进而激发出主体意识和精神力量。今天的中国,对抗性阶级已经消亡,代之的是阶层,如此旧有力量之源削弱,职业精神和职责意识逐渐上升为新的精神力量之源。既然如此,评价官兵关系及履职成效,就产生了新的尺度。也就是说,官兵一致更多是反映在政治层面,而非过去那样广泛。
所有这些说明了什么?精神可以传承,同样的方式却未必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是时代变迁和价值观的变化决定的。仅以军衔制为例,因担心官兵出现阶层分裂和情感隔阂而取消军衔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又将这一制度恢复起来,就说明了社会变化与价值系统重构的作用。
既然评价尺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什么又采取了过去曾经用过的举措?原因在于几个方面:
一是着眼于加强我军的作风建设,尤其是高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具体说这是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一系列举措在军队的体现,即中央政治局确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中央军委关于作风建设十条规定在全军的展开和深入。
二是着眼于解决现存的矛盾和问题,落脚于提高我军履行新使命的能力。这些年来,部队少数干部存在作风不实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为什么新的军委领导班子上任之初即制订十条规定,且受到广泛欢迎,原因就在于直面问题,且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是探索和提升基层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当前,我们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这种变革已经由经济领域步入精神和价值观领域,我们尚未真正掌握应对之策,这也是“挑战前所未有”的根源所在。以精神力量激发为例,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大量的空白需要填补,以前是通过“阶级仇、民族恨”来激发精神力量,在世界政治生态发生变化,中国社会的对抗性阶级也已消亡的情况下,精神力量之源该到哪里去开拓,这是一个无法绕过的时代命题。
在资讯十分发达的今天,我们只有不想接受的信息,没有接受不到的信息,也正是信息的海洋常常让我们产生被淹没感,要想跳出这种困境,就需要再到最真实的生活中去发现。当兵就是一个让人找回自我的有效形式。
既然军委领导的意图深刻而又重大,我们每一个走到连队再挂列兵军衔的将校该怎样身到心到情感到,进而做到满载而归?几个基本理念需要确立。
首先是在真正理解军委意图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和关注重点,其中最关键的是结合自己的短板找到突破口;
其次是情感到位,把被动服从转化为主动作为,把要我当好兵变成我想当好兵,只有把身到变为心到情到,才会深度投入,否则身在曹营心在汉,必然漠视一切,甚至视而不见。
最后还要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到位。走向基层、走到士兵中间,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获得新知、矫正思维和价值判断,没有发现的眼睛和感悟的心灵,没有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上的到位,很难收获更多。我们知道,连队的事情和很多高级领导干部从事的工作层次相差很多,但不要有一种“小儿科”的心理。“下连当兵、蹲连住班”花费如此大的时间成本,其实效益在小中见大、举一反三。
当然,除了个体上的突破,组织上也应当有相应的评价系统,比如各级建立成果共享机制,让当兵的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把自己的感悟上传到交流平台上来,特别是下连当兵产生的一些意见建议和咨询报告。这其中实际上已经包含着激励与要求,惟有用心投入才能产生优秀成果。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公方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