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欣盟又受到了表彰,被评为所在企业的“十大优秀青年”。入职两年,张欣盟已6次获得企业内外的各类奖励。
1980年出生,两年前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本有留校机会的张欣盟,出人意料地选择进入企业,成为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车长客)工业化部的一员。“一颗上升的新星”——这是同事对张欣盟的评价。
在北车长客,与张欣盟年龄相仿、近年来作为高学历技术人才被引进的博士共有17名。
这一拨“75后”和“80后”志趣相投,“想把所学知识转化成为实际产品”。
因此,这些来自于焊接、材料加工和机械等专业的博士开始与制造高铁结缘。他们在所负责的高铁及其他轨道车辆的新工艺开发的自主创新中,刷新着中国高铁乃至世界高铁技术的新纪录。
有媒体在描述这些“高铁博士”时,把他们与“中国创造”画上等号。在企业里,则常能听到其他员工更直接地称呼他们为“牛人”。
白天,在车间和工人一同进行焊接试验;晚上,回到办公室整理、分析数据,这是张欣盟日常的工作状态。也是在这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里,张欣盟接到并攻克了许多焊接难题,成为“大牛”。
入职不到两个月时,张欣盟承担了TIP TIG焊接新技术开发的任务。当时,被应用于航天和核电领域的TIP TIG焊接,还鲜有人将其应用在轨道车辆的加工制造上。张欣盟和团队成员,用时一个月,完善了TIP TIG焊接技术,并成功地将其应用在轨道车辆的焊接上,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一成果,让张欣盟“一鸣惊人”。此后,他和团队的硕士生、一线工人一道,先后攻克了澳大利亚EDI626项目大吸能焊接、沈阳浑南100%项目不锈钢车体焊接、武汉堤角汉口北端及枕梁搅拌摩擦焊等项目的难题。
“他的要求严格到近乎苛刻。”一位硕士毕业、曾是张欣盟的同事说,自己曾因压力太大而抹过眼泪。
多数人觉得技术“牛人”一定很拼命,但张欣盟不是这样,任务再多,也不会熬夜加班。他认为,工作效率是工作思路的体现,“加班最多到晚8点,明天还有工作,得让自己休息好才行”。
张欣盟最喜欢的休息方式是打扑克牌,尤其是打“五代王”。这是在北车长客流行了五六十年的扑克牌玩儿法,有时候张欣盟不吃午饭都要玩儿上几把。
爱工作,也爱生活——这是17名“高铁博士”的共同特征。他们致力于在各自技术领域中寻求突破,并不是技术“呆子”,他们喜欢与人谈笑,喜欢各种娱乐项目,喜欢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痛快地放松自己。
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谭富星,是北车长客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一员,主要负责转向架参数测定试验台的开发、建设和试验工作。
谭富星所在的实验室是为每小时350公里以上速度等级的高速列车研究性实验而搭建的研发平台。该实验室重要的组织部分之一,就是谭富星负责的转向架参数测定试验台。
在国内没有参考标准,国外技术无法提供的前提下,谭富星和团队用时4年,开发出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转向架参数测定试验台。这成为国内首台独立研发、能够测试转向架悬挂参数并模拟实际运行工况测试转向架应力的多功能设备。
工作时表情严肃的谭富星,在生活中会变成“另外一个人”。“我可不是工作狂”,谭富星和同事朋友聊天时,十分爱笑。他还喜欢并擅长把朋友召集起来,吃喝一顿,或是叫上他组建的实验室羽毛球协会的同事,打一场比赛。
甚至,擅长“说话”的谭富星,还被邀请做过数次婚礼主持。
有的“高铁博士”选择的休息方式就是简单的休息。马梦林就是如此。每天下班回家,马梦林首先会做的事情就是:把包扔在一边,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地休息一会儿。
作为团队中为数不多的女博士,马梦林工作起来丝毫“不让须眉”。去年,她完成了巴西EMU项目的车体静强度363吨试验。这意味着她刷新了世界轨道车辆成体结构强度的最大值。
“辛苦并快乐着”——这是所有“高铁博士”在接受采访时都会笑着说出的一句话。
这些看好中国高铁事业发展的博士,每当接到新的攻关难题时,都会无比兴奋。从生活到工作,他们乐观、自然地进行着“模式切换”,这不仅使他们不断成长,也让他们骄傲地“为国家高铁事业发展进到一点力量”。
现在,这支人数不多的队伍,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高铁发展的中坚力量”。北车长客总工程师赵明花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