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学生发微博,向媒体报料称:学校出“新招”,为节省开支,由学生充当“保洁员”,每日打扫教学楼。无奈之下,不少学生只好自费雇人打扫。该微博引发众网友关注,学校还被网友恶搞,被颁发了一张“最会变相收费”称号单位荣誉证书。(《中国青年报》5月21日)
而据记者了解,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从1990年代,就开始要求新生每天清晨清扫校园,寒暑假和节假日除外;每周三下午,全校师生对各自寝室和教室进行大扫除。这是学校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一种实践,已经坚持了20多年,反响一直不错。学校并没有解雇保洁员,也没有发生学生雇人打扫校园的事情。
说到职业院校的“养成教育”,笔者对此也深有感触。笔者曾在职业院校做过辅导员,学校对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安排学生在第一或者第二学期,抽出两周时间在学校办公室、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帮助教职工进行卫生大扫除等,做类似于勤工俭学的工作。
因为有些职业院校培养的就是第三产业的人才,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即是从事服务类行业的工作,可以说,“养成教育”就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一大特色,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立能力以及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但是,这样的培养方式也许并不能让一部分学生理解,他们或许会认为,学校是在借学生的手,来节约打扫卫生的成本,甚至跑到网上去抱怨,言辞激烈——为什么别的学校的学生就不需要去打扫卫生?不可否认,类似于这样的“吐槽”,作为辅导员来讲会遇到很多,虽然作出解释,学生未必相信,何况学生自费雇人打扫卫生,也说不过去。
当前,舆论普遍对大学教育不满,对中国的教育持批判的态度,在这种一边倒的语境中,如果不能保持独立思考,很容易陷入“跟风”的状态,毕竟,一些学生在网上的吐槽并非完全没有合理性。
笔者不太赞同大学生所说的“没有提意见的渠道”。现在网络微博盛行,大学大都有官方微博,很多校长、领导都在使用微博,很多意见都可以在微博上提出来,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面对面沟通。微博时代,也许一个小小的校园事件都会引发网络媒体的爆炸性传播,呈现几何级的转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大学管理者也越来越重视网络的意见渠道。
笔者认为,很多事情也没必要全部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不必都拿着“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大帽子扣在大学的头上,进而大加挞伐。类似于“强制实习”、“变相收费”、“封口令”、“强制捐款”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管理的方法落后,或者说很多事情与学生沟通不及时,这考验的不过是领导、辅导员在新时期的管理应对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根叔)曾说过:“什么是母校?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再优秀的大学都会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当然,笔者并不是要宣扬犬儒主义、漠视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学校应更新管理理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的管理中来;另一方面,学生也是大学精神的体现者、建设者,学校的管理也需要学生更成熟、更有价值的建议,在网络上发言还需谨慎、克制,少一些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