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5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山西河曲:脱毒种薯产业奏响“一县一业”富民新乐章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28日   04 版)

    “翻一道梁梁过一道弯,山药花开映蓝天,山药花朴实不显眼,只恋深山庄稼汉。高歌一曲放声唱,山药就是咱的命圪蛋、命圪蛋……”素以传唱原生态二人台《走西口》闻名华夏的河曲,眼下正在这片黄土地上,风靡传唱着这首《山药花开映蓝天》的优美小调。这是14万河曲老百姓对山药蛋的讴歌,更是对该县脱毒种薯富民政策的赞美。

    位于黄河岸边、晋陕蒙交界地区的山西省河曲是一个山区贫困县。从2009年以来,在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下,通过政府补贴、行政推动,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种薯“微型化”自繁自用模式和晚播留种、底畦栽培、防虫网覆盖、“高巧”拌种等综合技术措施,形成了适合当地山区农村实际的脱毒马铃薯一级薯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实现了从马铃薯调种不出县、不出乡、不出村到以户自繁自用的过渡,创造了在县域范围内一级种薯3年普及率达82%的奇迹,走出一条依靠科技特别是“种子革命”组织和引导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河曲逐渐成为了“一县一业”的种薯专业县。

    这一切发端于2009年河曲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的一个决定。在此次会议上,河曲县委、县政府把脱毒种薯的种植推广列为为农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确定把脱毒种薯的种植当作一项惠农产业来抓,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组,制定了详细的产业发展计划。

    在这一堪称农业科技革命中,主要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微型薯农民没见过、不敢种。一亩微型薯,仅种薯费就需要1650元,农民难以接受;二是由于地理条件不一,极易出现种薯质量问题。根据这一情况,县政府出台了每粒微型薯补贴0.4元的补贴政策,农民只拿0.1元,每亩地330元,略高于一级种薯的费用。在决定成败的第一年,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动员农业、科技部门、乡(镇)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带资料,带技术,进村入户,全社会参与,全员出动,做农民的思想工作,培训农民。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零距离”服务,解决技术问题,使第一年大面积、多农户试种取得成功,为此后3年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关键基础。几年来,河曲县委、县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加大财力、物力、人力、技术投入,马铃薯产业不断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成绩斐然。

    政府搭建平台,财政鼎力支持

    2009年,河曲县依托兴农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占地43亩、年产200万粒微型薯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共投资150万元,新建组培楼1200平方米,新建防虫网棚18栋5800平方米,新建日光温室4栋1600平方米,架设高压线860米,打井1眼,硬化760平方米,铺设地下输水管480米,购置专业仪器若干台。当年全县微型薯播种面积480亩;原种播种面积300亩,一级种薯播种面积1000亩。补贴标准为每粒补贴0.4元,农民自筹0.1元,即每亩补贴1320元,共补贴63.4万元。

    2010年,河曲县财政投入了290万元,其中,种薯补贴扶持136万元,兴农公司扶持100万元。县财政对微型薯和原种补贴标准是:微型薯每亩补贴1400元;原种每亩补贴100元,微型薯种植涉及12个乡60个村,落实微型薯播种面积827亩;原种播种面积6000亩;一级薯播种面积2000亩。同年,全县建设5处共计3354平米的储藏窖,补贴标准为每亩150~180元,共投资54万元。

    2011年.河曲县财政投入561万元,其中,种薯补贴县财政386万元,国家及省马铃薯繁育项目125万元。县财政对微型薯和原种的补贴标准不变。2010年微型薯种植涉及12个乡60个村,扶持兴农公司50万元。共落实微型薯播种面积1133.4亩,每亩补贴1030元;落实原种播种面积1万亩,每亩补贴100元;落实一级种播种面积4万亩。

    据测算,2011年微型薯的产量平均3500斤/亩,原种和一级种薯产量平均为4000斤/亩。脱毒薯的示范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河曲县马铃薯生产的发展,为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找到有效的途径。2011年全县马铃薯种植总面积达到7.8万亩,总产达12.78万吨,平均亩产达1632公斤。

    2012年,河曲县脱毒马铃薯产业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区域上,以赵家沟等高山、半山区5个乡为主,逐步向半山、平川区扩散。在面积上,包括微型薯播种面积1265亩;原种播种面积1.95万亩。另外包括脱毒马铃薯一级、二级种等非项目脱毒种薯播种面积,脱毒种薯种植面积达6万亩。在资金投入上,整合马铃薯扶贫片区开发项目,马铃薯种薯补贴共计593万元。分为四大部分:1. 微型薯补贴标准为每亩补贴1320元,即每粒补贴0.4元,补贴资金共计167万元;2. 原种繁育每亩补贴100元,即每斤补贴0.5元,共计195万元;3. 兴农公司承担省原种、原原种繁育项目35亩共计48万元;4. 7个脱毒马铃薯专业合作社2011年收储的366万斤原种收储补助标准为0.5元/斤,共补助183万元。

    种薯产业使民营企业焕发新生机

    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加快了脱毒薯推广的提速增量、提质增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县马铃薯生产的发展,为山区老百姓脱贫致富找到了有效的途径,同时激发了当地民营企业的活力。

    河曲县圣达精制淀粉有限公司是一家股份制民营企业,厂址位于河曲县单寨乡马束坪村,紧靠韩河线二级公路,且位居河曲土豆主产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运输方便。公司秉承“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科学管理、农企双赢”的办厂宗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己任、以提高自身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是忻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山西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的“两区”项目。

    该公司2005年11月底正式投产,生产设备先进,产品质量优良,市场前景广阔,拥有员工87人,其中管理人员12人,技术工人30人,季节性雇佣人员45人,公司各项制度健全,管理体系完善,是河曲县唯一的一家精制淀粉加工企业。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总投资1273万元,注册资金500万元,拥有标准化厂房1000平方米,仓储能力达5000吨的成品库2000平方米,日处理600吨鲜马铃薯自动化流水生产线一条,日供水1200吨自备水源深井一眼,年加工鲜马铃薯3.25万吨,生产精制淀粉5000吨,产值2650万元,利税300万元。

    几年来,公司实行“企业+农户+基地”模式,每年和农民签订土豆种植合同4000余份,从而带动了农民种植土豆的积极性,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公司实行农户保底收购价,为农民减轻了因土豆价格不稳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直接带动160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增加收入1700万元。

    圣达精制淀粉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精制马铃薯淀粉,原料为马铃薯,具有清洗-粉碎-分离-除砂-浓缩旋留分离-精制提纯-脱水-干燥-打包成品于一体的全自动化流水设备,生产设备先进,技术领先,产品通过国家质量安全QS认证。

    该厂的投产运营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销售土豆难的问题,突破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有利于促进当地种植结构调整,形成种植、加工、储运、销售一条龙运作的产业化品牌企业,实现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还安排了数十名下岗职工再就业,是一项惠及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龙头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河曲兴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从1999年起在赵家沟村以引进外地种薯、繁育推广脱毒种薯的基础上创建的民营股份制企业。2007年正式注册成立公司,公司现有职工32人,其中技术人员6人,下设长沙滩、赵家沟种薯基地、脱毒马铃薯协会。从2009年起,公司的脱毒马铃薯产业得到了河曲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种薯基地建设、脱毒薯推广连续四年被县委、县政府列为“十件实事”之首,“十大工程”之一,公司从2008年起已先后被山西省科技厅、农业厅、省科协认定为“山西省民营科技型企业”,“微型薯重点补贴单位”,“山西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山西省、河北省农科院高寒作物所确定为脱毒马铃薯示范基地。2009年被中国品牌价值评估中心评为“全国质量诚信AAA级品牌企业”。 2010年兴农科技有限公司被山西省、河北省农科院高寒作物所确定为实验基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研究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生产服务和技术创新体系。

    2007年该公司在距县城5公里的长沙滩森林公园内新建微型薯生产基地,利用旧羊圈改建成小型组培实验室,从此由引进繁育推广转变为试管苗、微型薯、原种、一级薯配套繁育的脱毒种薯生产推广体系。同年种薯和商品薯还注册了“西口源”商标,实现了微型薯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微型薯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粒。

    2006年“基地”提出了农民直接推广微型薯的设想(即“种薯微型化”推广模式),2007年开始扩大示范。2011年生产微型薯达到430万粒,调出12.48万粒,留本县用种417.5万粒,今年全县种植微型薯1265亩(其中扶贫项目1000亩)。公司种植原种295亩,安排品种试验10个品种,表现突出的有晋薯16、同薯23、冀张薯8号、青薯9号。

    在不断完善发展微型薯生产的同时,全县的原种和一级种薯繁殖基地也在逐年发展壮大。选择具有优良繁育条件的赵家沟(赵家沟基地位于最高海拔1637米的翠峰山上)为原种和一级种繁育基地,年繁殖原种田1000亩以上,繁殖一级种薯田5000亩以上。并配建种薯贮藏窖2000平方米,形成了产、贮、销一条龙服务的发展模式。以“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生产原种、一级薯,试验选育新品种,创建高产示范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已经形成。

    “合作社离不开农民,农民更离不开合作社”

    从事脱毒种薯种植的农民越来越多,相应的合作社也就应运而生了。河曲县昌农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由土沟乡土沟村村民尤金莲登记注册,当时出资社员5人,尤金莲为法定代表人。合作社主要从事农副产品产销服务。

    几年来,在河曲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带动了周边乡镇,而且也带动了河曲县周边晋陕蒙三省交界处种植业的健康发展,逐步走上了一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转型跨越之路,有效缓解了当地农副产品买卖难的问题。随着合作社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由当初出资建社的5人发展到如今的53人。合作社逐步走上了一条合作社或企业+基地+农户的转型跨越之路。

    过去农村常见的土地荒芜闲置有粮难卖或难以卖上一个好价钱的现象没有了,农民富裕了。就拿育种一项来说,去年合作社育微型薯500余亩,秋后合作社收购窖藏微型薯100余万斤,基本解决了当地村民选种难的问题。

    2012年,合作社为村民销售商品薯1800万斤,农民收入成倍增长。种植脱毒种薯,土豆亩产由过去的1000斤增到3000斤的同时,商品率也不断提高,价格相应提高,全国各地40多个城市吃上了河曲土豆,河曲土豆的地理品牌逐步开始形成。

    农民增产增收后种粮积极性大大增强,涌现出了许多种植大户,合作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与奖励。法人代表尤金莲当选县政协委员、县党代表并荣膺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河曲县昌农农产品产销合作社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农民示范合作社。

    合作社采取“薄利多销,以信誉取胜”的经营谋略,得到老百姓的高度信任,规模越来越大,如今,“合作社离不开农民,农民更离不开合作社”。“为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也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开开心心奔小康,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尤金莲说。

    此外,兴农公司牵头成立了“河曲县脱毒马铃薯协会”, 协会是由从事脱毒马铃薯生产推广和营销加工的合作社、物流企业、加工企业、种植大户及农业科技人员自愿组成的民间非营利性服务组织。协会开展并对外交流合作,对发展和壮大马铃薯产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协会有团体会员13个,示范大户会员43个,形成了公司、基地与协会结合,生产推广、研发创新与服务农民同步发展的生产服务、技术创新体系。

    河曲“种薯微型化”示范推广模式的成功,使河曲“实现了三个跨越式增长,成为两个全省第一,解决了六大问题”。

    三个跨越式增长:一是微型薯产量由2008年的不足30万粒增加到2012年的436.79万粒,示范面积由3.9亩增加到1265亩,3年分别增长了14倍、320倍;二是原种、一级种薯推广面积达到64000亩,占到马铃薯播种面积(2011年)78283亩的81.8%,3年基本实现了普及(我国30多年普及率只有20%);三是微型薯、原种、一级种薯平均亩产在3000斤以上,比普通马铃薯1500斤增产1倍,收入增长1倍多。并且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亩产7640斤、收入8000多元的高产高效田,户均收入5万元的专业村,10万元的高收入户。2011年商品薯尽管每斤跌至0.3元,但由于产量增加1倍、大薯率增加,每亩增收仍然在400元以上。

    两个全省第一:一是种薯基地建设、脱毒薯推广连续四年列为全县“十件实事”之首、“十大工程”之一,农民种一亩微型薯补贴1400元,政府重视程度全省第一。二是微型薯达到1265亩,一级种薯普及率达到81.8%,微型薯面积、一级种薯普及全省第一。仅一级种薯生产繁育上形成了3个5000亩基地,2000至5000亩片5个。

    解决了的六大问题:一是解决了种薯短缺问题。种薯微型化由一个种薯基地带动了成百上千个繁种户成为自繁自用的小基地,实现了以乡、村、户为单元的自繁自用。二是解决了调种难的问题。三是解决了种薯成本高的问题。四是解决了假劣种薯坑农骗农问题。农民自繁自用不再调种,假劣种薯就自然无市场。五是解决了病虫害交叉传播的问题。自繁自用不调种,切断了病虫害交叉传播的途径。六是“种薯微型化”推广模式还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问题。农民自繁自用,繁种户成为示范户,繁种田又是示范田,农民不出村就能看到样板,学到技术,“零距离服务”,“同心圆”辐射,利用示范户、示范田这一桥梁作用,加快科技与农民的对接。

    脱毒薯推广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皮光色泽好的大山药和越来越活跃的马铃薯经纪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目前发展到12个;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不断涌现;机械化作业实现了“零”的突破;个人投资铲地种山药更是亘古未闻;2012年,山西省扶贫办把脱毒薯产业列入该县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山西省政府在一个作物上投资2000万元,在河曲又是首例。

    登高望远,如今河曲县制订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旨在将河曲打造成晋、陕、蒙三角区最大的种薯基地县和商品薯生产基地县,向全省乃至全国提供脱毒种薯优良种子,这一宏伟战略不光为河曲人民谋福祉,也将为中国普及脱毒薯做出积极的贡献。

分享到:
山西河曲:脱毒种薯产业奏响“一县一业”富民新乐章
赵家沟人的山药蛋梦